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包括初中、高中的教学目的,年级教学目标,各部分教学要求,以及各章的知识要求,基本训练或智能训练要求,思想教育要求。大纲的具体要求是分层次体现大纲指导思想的,是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具体依据。由于大纲具体要求的表述形式或高度概括,或过细分解,或上下层次分工而不重复,且缺课时这一层次,在确定实用的各层次教学目标时,还应当对照大纲的指导思想,依据大纲具体要求,作一些阐明、概括、综合、分析等工作。
1.落实大纲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确定学年和学期的教学目标
由于初中、高中教学大纲的改革呈滚动式展开,两个大纲的体例、措辞不尽吻合,依据大纲具体要求时,应重其实质而非其形式。
(1)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与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确定初中一年级地理教学目标时,依据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或中国地理两部分的教学要求,并贯彻初中大纲指导思想统筹考虑。一般按知识、能力、德育美育三大项来表述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地球地图部分只是初步知识,但以后要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世界地理或中国地理部分包括具体体现全球和分国分区的人地关系特征的基础知识。能力方面,地理技能可以概括为阅读、填绘和分析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理图像,以及初步的演示和收集资料等能力,地理智能则应突出空间想象、人地关系综合分析、区域综合分析与比较等能力。德育美育方面突出辩证的人地观、物质运动观、全球观以及人地和谐美、地理景观美等教育。学年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比大纲教学目的详细,比部分教学要求概括。学期教学目标比学年教学目标详细,有所具体分工,并逐期有所提高。例如,下学期应加强学生演绎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2)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与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包括高中一年级必修课和二、三年级文科选修课在内。新大纲将原来的学年教学要求概括为学年教学目标。为实际运用方便,可以综合大纲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再拟定学年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加以概括,突出自然环境特征、全球性问题的人地关系实质等。能力方面应具体强调考察、实习、调查、运用各种地理图表等技能,综合分析、判断推理、迁移应用、评价创新等智能。德育美育方面,应加以综合,落实到科学的人地观与可持发展观念、知国(国情、国策、国力)爱国、人地协调美等项教育上。学期教学目标则有所分工,上学期侧重人与自然环境,下学期不但侧重人文环境,还要提高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综合上。
2.落实大纲各章教学要求,确定章节和课时的教学目标
继初中地理新大纲各章教学要求具体划分层次之后,高中地理新大纲各章教学要求也具体划分了层次。大纲的这一改进,为地理教学准备中确定章节和课时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1)大纲各章节教学要求与章节教学目标。新大纲各章规定了教学内容要点及其知识教学要求,分解很细。确定章节知识教学目标时,要加以概括,突出重点。例如,南亚一章知识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之一:了解南亚范围和自然环境及其对经济文化的影响,理解气候特点与经济特征;了解印度的面积、人口、资源、文化,理解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的发展。
新大纲各章规定了基本训练要求或智能训练要求,可以从中 提炼出章节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南亚一章能力培养目标的表述形式之一:培养读图填图、收集景观图的技能和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
新大纲各章还规定了思想教育要求,可以提炼和补充,成为章节德育美育目标。例如南亚一章德育目标的表述形式之一: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节的教学目标基于章的教学目标而进一步具体化。
章节教学目标也可以采用综合大纲分项要求的表述形式。南亚一章教学目标综合表述可如下例:
运用地图了解南亚自然环境,初步学会综合分析环境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了解印度人口、资源、经济特征,评价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大纲各章教学要求与课时教学目标。地理课时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目标体系中的最低层次。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要处理好内容具体明确与表达精练之间的矛盾。既要将大纲各章教学要求具体化,又要突出其中的个别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大纲有深刻、系统的理解。以高中地理新大纲陆地环境一章中“陆地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和能源”一节为例,这一节是1 课时。大纲教学要求:“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组成、属性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地说,大纲教学要求的层次愈高,教学内容愈重要,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比要求了解和记忆的重要。但考虑到地理学科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重的特点,有时要求层次低的内容也可能是重点。如该课时所要求“了解”的各项,就属于学年知识教学目标中“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见其重要性。
大纲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要求中涉及的内容一般也比较重要。上例这章中专门列出“综合分析:举例说明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项。另有一项也涉及到:“树立人类对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由此判断该课时内容属于重点,尤其是其中的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该课时中的重点。
从大纲前后联系来看,各种资源及其性质在前面陆地组成要素、水循环等处有所涉及,各种资源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则对后面的产业区位、资源问题有影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该课时属于高中地理课程重点,资源与人类关系确是课时重点。
从课时重点内容出发,分项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该课时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各种陆地资源的性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力培养目标: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举例说明能力;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也可以综合表述课时教学目标。如上述课时教学目标的综合表述可以是:了解各种陆地资源的性质,举例综合分析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