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课的导入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犹如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
乐章的“前奏”。“导入”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带入情景,切入主题等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了解
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
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地理老师,十分重视并精心
设计课的“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架设起教与
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地理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通道。
淮南七中特级教师徐建滨,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①时,是这样引入
新课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同一时间内只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虽然我们
大体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球形体,怎样才能看到它的
全貌,这是本堂课所讲的主要问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点出本课
的主题,为下面讲述“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作了铺垫。
接着,徐老师以“在宇宙中看地球——蔚蓝色的大球”为题,作了如下
的叙述:
“1961 年4 月16 日,苏联‘东方一号’载入宇宙飞船在绕地球飞行时,
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的全貌。他禁不住欢呼:啊!地球原来是这样一个蔚蓝色的大球”。
再以“在月球上看地球——它又大又亮”为题,作了如下的叙述:
“1969 年7 月16 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 号
宇宙飞船,首次登上月球⋯⋯宇航员在月球上回头望,看到又大又亮的地球
悬在漆黑的天幕上。”然后引入“在卫星照片上看地球”的话题。
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徐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两则科学小故
事,构通天上和人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出地球,进入太空,遥望
地球全貌。
杭州十五中薛玲娣老师,在教学“日本”②时,有这样一段开场白:
“同学们,前不久电视台播放的《排球女将》、《血疑》等电视连续片,
是哪个国家拍摄的?”(学生齐答:日本)教师抓住社会影视热点,转化为学
生学习的兴奋点。
教师接着说:“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出示“亚洲地图”),如果
我们从上海乘飞机,越过东海,只要二个多小时就可到达日本首都东京了(指
图)。中、日两国人民有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今年九、十月份,
将有三千名青少年应邀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其中有一部分日本朋友,还要
到杭州来参观访问,和我们一起联欢呢!(学生活跃)我想,同学们一定很想
了解日本的地理概况。”
教师恰当地运用新闻和历史材料,缩短了异国与本国本乡的距离,激起
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对象具有亲切感。
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拿大”时,先出示一面国旗。问学生:“这是哪个
国家的国旗?”(有几位学生说:加拿大)“国旗上左右两个红色的长方块表
示加拿大东西濒临的海洋。”(出示“北美洲地图”)“加拿大东面和西面分
别是哪两个大洋?”(学生齐答: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间的白色正方块,表
示疆域辽阔。谁能说出加拿大的领土面积和它在世界各国中的位次。”(近
1000 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国旗中央的主体图案是什么?”
(枫叶)“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属于哪两种气候类型?”(寒带苔原带和寒温带针
叶林带)“加拿大的东南部气候温凉,降水丰富,满山遍野生长着枫林,秋天,
火红的枫叶为大地披上鲜艳的盛装。加拿大人喜爱枫叶,在商品上、书刊上、
用具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枫叶的图案。枫树成了加拿大的国树,从1964
年12 月起,枫叶成了国旗上的主体图案。人们把加拿大称为‘枫叶之国’”。
教师通过加拿大的国旗,让学生领略异国风情,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播放《歌唱祖国》的歌词朗诵:
女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男声: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同学们听到的录音,是班上两位同学的声音,非常熟悉,倍感亲切,意
犹未尽,不等老师发出让我们放声“歌唱祖国”的号令,同学们不约而同地
随着录音机播放的乐曲齐声高唱。在乐曲声中引入了“中国疆域”的教学。
用歌声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融入了和谐的教学气氛之中,激发了学生了解
祖国热忱。
“导入”新课的设计和实施,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教育艺术,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它是和地理教育目标、内容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课堂教学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是面对特定年龄的学生进行地理信息和情
感交流。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多采,对象的广阔、遥远;学生对地理知
识的需求和接受既多样又存在差异;地理教学媒体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因而课的“导入”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不可能千篇一律,老是说: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这一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什么”,把
复杂的教学环节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了,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常通过复习检查学生学过的有关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引入新课。
这是由于新旧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之间有联系,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支
撑点,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扩大、深化知识。
有时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时从演示标本、
模型、图像导入,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有时巧设“疑阵”导入,诱
发学生破疑的好奇心。有时从解难题导入,使学生知难而进⋯⋯可见“导入”
的内容、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因人、因地、因时、因材而异,但万变不离其
宗,一切都要讲求教学实效。因此,在内容上要因材施导;在方法上要因人
而异;在方式上要自然贴切;在时间上要恰如其分。这是千式百样“导入”
的共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