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证一定的“区域储备” 从动态上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大体上都要经历以下发展过程。处于 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各有其质的特征:
(1)不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状态,在总体上还明显地带有前一时期的特 征。经济增长在动态上表现为萎缩、徘徊。
(2)成长阶段。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前一阶段的经济状态,采用了新的生 产方式、新的技术工具,区域增长在动态上表现为加速率的上升趋势。
(3)成熟阶段。先进生产方式、先进技术的应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处 于区域发展的高峰状态,增长速度较稳定,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4)衰退阶段。以前处于高峰状态的主要条件的优势削弱甚至丧失,经 济增长势头明显削弱,低增长与停滞在长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甚至出现负增 长。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区域发展处于十字路口:或者是一蹶不振,沦为萧 条地区;或者是扭转被动,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在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往往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并存。在 各个时期,国家都要重点依靠处于成熟阶段的区域,因为这类区域在全国现 实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全国增长的作用率最高。 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中国 1953~1989 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增加了 15853.76 亿元,京、津、辽、沪、苏、浙、鲁、粤 8 省市对总增长的作用率 就达 48.12%。但成熟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往往要走向相对衰退或绝对衰退,如 果没有新的进入成熟阶段的区域来取代它,担负起“骨干区域”的职能,那 么整个国民经济就要随之衰退,这就是建立“区域储备”的意义。因此,在 投资的地区分配上,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保证发挥成熟区域作用的同 时,一定要超前安排一定比例的投资,用来建立“区域储备”。即在成长区 域中,选择条件较好、潜力较大的区域,进行一定的投入,加快其向成熟区 发展,保证大系统中各空间子系统之间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使大系统增长 的活力连绵不断。
(二)发挥各类地区的优势
各类地区存在的问题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投资对策,达到不同的发 展目标,而不是一刀切。 1.处于不发展阶段的区域(包括贫困地区) 这类地区根本问题是落后、贫困。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表现有 多重性,原因也多元化并互为因果。生产力落后,物质上的短缺是其外层表 现,如:位置偏僻,距离国家的经济重心较远,相对封闭;交通闭塞,信息 不灵;自然环境严峻,生态脆弱或者生态已经恶化;城市化水平低,市场不 发育,经济循环单一;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居民生活水平低,温饱问题尚未 解决;自我积累能力低,而投资环境差,又缺乏吸引外部投入的能力,因而 发展机会少,靠天然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求生存。而精神贫困,人口素质差, 商品经济观念淡薄,视野狭窄,却是其深层表现,这又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不发展区域、特别是贫困区的发展,是一个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又包括对人的改造的复杂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投资对策:
(1)在国家统一规划协调下,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税收等方面的优 惠,帮助这类地区克服积累瓶颈和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市场难以扩大的制约, 起到注入活力、以外力启动发展的作用。对其中的老少边穷地区,要继续贯 彻执行扶持政策,在原有的扶贫资金不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扶贫贷款,并 继续实行以工代赈,为脱贫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在区域生产要素的部门分配和空间分配上,要适当集中,重点放在 优势产业的扶持和区域增长极的建立上,以优势产业带动一般产业,以增长 极带动面。在贫困地区,要重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多 种经营,进行资源开发,建设区域性支柱产业。
(3)在条件投资和产品投资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应较多地用于 条件投资,特别是交通运输建设和智力投资,改善投资环境,为直接生产部 门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4)广泛引进,外向输出,实现地区经济多重循环。
(5)加强对民间投资方向的引导,重点投入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增 强自力更生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要在经济开发中,对“特困”单位 和“贫困线”以下的群众的扶持,给他们以更多的就业机会。
(6)国家的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鼓励成熟区、成长区的企业家,到不 发展地区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建立扶贫开发区,以优惠政策吸引外部投入。 这些投资对策的主要目标,是使处于不发展阶段的地区,能够以较少投 入,启动和加强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较快地跨进工业化的起点。随着区内 经济活力的启动,可逐步适量调减对这类地区的财政补贴,引导地区主要通 过区际贸易、区域联合,逐步用“造血机制”取代“财政输血机制”。 2.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 这类地区相对前一类地区而言,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又可分为两个亚类: (1)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地区。主要 是广大的农业区。农业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少,60~70%的农村劳动力仍 从事介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之间的农业生产。农村生产中以耕作业为 主,耕作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大部分,自 给性较强。随着以乡村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收入已占 农村总收入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地区工业产值已赶上或超过农业产值,因而 在经济总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已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区,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 决,有的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2)能矿资源富集区。已有较多的自然物 质和能量转化为社会财富,在优势能矿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不同的地区主 导产业,相应地带动和促进了地区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的发展。区域已有相 当的物质技术基础,商品经济相对于前一个亚区发达,能矿产品输出比重大, 与外区的经济交往比较广泛,已在不同程度上加入到全国经济循环之中。经 济增长势头较大,但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轻工业不发达,农业的集约 化水平不高,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处于中间偏上水平,是第二 类地区中工业化水平较高的部分。单从工业比重而言,这一亚类区也可与上 述亚类区区别开来,单独划为一大区域类型。 对于这类区域的第一亚类区,投资对策主要是在加强大农业基础的同 时,促进乡村工业、地方工业的发展,工农协调,相互推动。农业内部,应 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和经济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工业内部,选择具有农业原料优势、有地 方特色、有市场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导,积极发展支农工业;加强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一批现代化的中小城市,作为由农业社会 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支撑点。 对第二类区的第二亚类区,重点是深化开发,充实结构,顺利地向成熟 区过渡。
投资对策的要点是: (1)加大优势能矿资源的开发规模,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强化其作 为全国性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多种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地位,为协调全国基础产 业与加工工业的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2)在能矿资源、农业资源强化开发的同时,加强加工转换能力,重点 扶持发展建立在区内优势农、矿资源基础上的加工与深加工工业,延长产品 链,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和区内产业的关联度。 (3)接受成熟区转移过来的先进技术,也可有重点地直接导入某些高技 术层次的产业,发展一些技术开发型产品。 (4)在进一步扩大增长极极化效应的同时,注意加强其扩散效应,并结 合资源开发、加工转换产业的发展布局,建设新的增长极,将区内生产力布 局适当展开。 3.处于成熟阶段的地区 这类区域工业已占主导地位,城市经济比较发达,有现代化的基础结构; 对外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比较集约,产业结构比较复杂,加工工业、第三产 业占较大比重;人口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较高,吸引、消化新技术能力较 强;区域功能比较健全,投资效果明显大于其它类型地区,从而吸引外部投 入的能力也较大。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和设备相对老化,原材料供应比较紧 张,基础设施不足,工业集中度偏高,有的大城市病比较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投资对策主要有: (1)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年轻化、集约化。 (2)重点扶持发展新一代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高附加价值和高新 技术产业。 (3)拓展创汇产业,增强出口能力。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进而在其中一 批大城市里形成与工业并重的产业结构。 (5)限制一般加工工业的膨胀,有步骤地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某些产业的 空间转移:(1)将区内的大耗能耗料工业向外部富能富料区转移;(2)将大城 市的某些产业、产品向外围地区转移、扩散。 (6)随着比价关系的调整,中央逐步减少特别优惠政策的投入,同时调 减其超额财政上缴,使之得以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中,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对这类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更要重点依靠技术进步,增加产业的技术 含量,注入新的活力,焕发青春,防止衰退,尽可能延长其繁荣期,充分发 挥“骨干区域”的作用。 4.处于衰退阶段的地区 这类区域产业结构老化,原有优势产业的优势已严重削弱以至丧失,而 又缺乏新的优势产业能够弥补老优势产业衰退所造成的损失,导致区域经济 活动的衰退,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下降;原先赖以高速增长的优势因素,严重 恶化,而又缺乏可以弥补的新的有利因素;在成熟阶段已出现的一些问题和 不利因素,没有及时得到克服,积累下来,克服起来的难度更大,导致区域 发展的后劲不足。 处于衰退阶段的地区,在西方还表现为企业、人口、资金的外流,高失 业率成为慢性病。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特征表现得不明显。中国还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典型意义上的衰退地区尚未出现,但在个别地方,也出 现了衰退的苗头,值得注意。 衰退地区,由于曾经是成熟地区,在衰退中还保留了成熟区所具有的某 些特点,如内外部运输能力、通讯能力还有相当基础,人口的素质较高,有 长期的技术积累,市场组织能力较强,等等。 衰退区主要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集中的 老工业基地。其衰退主要有 3 方面的原因:(1)这些国家工业结构的变化,导 致基础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2)这些传统工业内部结 构老化,同世界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不相适应;(3)资源主导型工业因开采条件 的恶化,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能力下降。这些传统工业的衰落,必然 导致其集中分布区经济的衰退,出现结构性危机和结构性失业。因此,振兴 衰退区,中心内容应是全面调整其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一个以煤起家,以煤、钢、电、化、重型机械为主导的重型 化工业区,100 多年来,它一直是德国工业的心脏。但 20 世纪 50 年代末, 开始出现不景气,煤炭销售危机、钢铁销售危机,导致生产萎缩,失业大幅 增加。60 年代以来,原联邦德国政府和莱茵—威斯特代伦州政府,组织了专 门的领导机构,制订统一规划,围绕调整鲁尔地区产业结构采取了一系列对 策措施: (1)以煤钢为基础,以各种形式的资助,鼓励、吸引和发展电子、汽车、 炼油、服装、啤酒等新兴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减轻区域经济对煤、 钢工业的依赖程度。 (2)按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要求,改造、改组煤炭工业、钢铁企 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其竞争能力。 (3)调整区域内部的工业布局,将整个鲁尔地区划分为 3 个地带,采取 不同的发展策略,即:稳定第一地带(主要是南部鲁尔河谷地区);控制第 二地带(在中部工业、人口、城市密集地区,控制人口,改造工矿企业); 发展第三地带(鲁尔河的东部和西部,即边缘地区),重点兴建工商企业, 特别是新兴工业,开拓新的工业中心,使地区工业布局由原来单纯从南向北 发展,变为越过莱茵河,由西部向北部的利伯河左岸发展。 (4)拓展交通运输。最大限度发挥区域水运优势,改造既有交通线路, 同时新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使全区形成统一运输网。 (5)发展科技,建设一批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科技促经济。 (6)整治污染,美化环境。 以上这些振兴衰退地区的路子是正确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的产业 结构的刚性很大,全面调整要有大量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因而收效不甚显 著。 中国虽尚未形成典型意义的衰退地区,但近 10 年来,有些老工业基地也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相对衰退的苗头,如基础设施、机器设备老化,竞争与创 新能力弱化,增长速度放慢,经济效益下滑幅度较大,实力下降,在全国的 作用减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衰退地区相比,中国这些地区出现衰退现象的 原因更为复杂,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体制因素。占老基地工业主导地位的 国营大中型企业,受体制的制约,同乡镇工业、“三资”企业相比,自主权 不大,企业性程度不高,既缺乏动力,也缺乏活力,很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的潮流。 因此,振兴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必须是改革与改造多管齐下,应采取的 主要对策是: (1)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改造老基地,首先必须搞活老企业;搞活企 业,必须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包括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比例、技改投资 比重和承包基数,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加速折旧,调整产品价格,形成市场 平等竞争机制;调整企业管理组织形式及现行承包指标体系,完善自我约束 机制;调整企业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健全自我激励机制。 (2)加速改造。包括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重点 依靠技术进步,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有竞争能 力的新产品,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提 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3)加强横向联合,引进外资,社会集资,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区域承受能力及投资效益
这里讲的承受能力,有 3 层含义: (1)地区结构的承受能力。包括地区农业是否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副 食品的供应有没有出现紧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是否严重削弱,地区 交通是否紧张,能源、特别是电力、淡水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否下降;非农业 用地是否导致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恶化。以上几个方面,如果通过区际协作, 仍然长期不能解决,或者在当地解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就说明区域的投 资规模过大,或投资结构失调,将严重削弱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不利于 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也表明投资的地区分配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2)地区资金的承受能力。包括除外部投入以外,地区自身固定资产的 投资能力有多大;地区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在全国比重的变化。如果地区国 民收入、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增长较快,说明地区的资金情况比较好;反 之,则说明地区社会资金日益短缺。如果地区储备资金较多,对外部投入的 配套建设能力强,外部投入就能发挥效益;反之,地区储备资金很少,缺乏 同外部投入的配套建设能力,受外部投入的束缚,地方的机动性很小,这样, 外部投入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投资规模就要进行调整。 (3)地区环境承受能力。即投入规模,是否使区域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以致威胁居民生活,或者是为了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付出无法承担的 追加投资,投资规模也要调整。 地区承受能力,是投资决策和投资评价的前提。如果投入超过地区的承 受能力,投资效果肯定不好,也就用不着进行投资效果的具体计算。如果投 资规模,没有超过地区的承受能力,就可对投资效果进行测算。 投资效果简单的计算,可采用前述的投资效果系数计算公式。为了更精 确一些,可在地区以往的投资效果系数的基础上,推算未来的投资效果系数。 其计算方法可分为 5 步: (1)分别对影响地区投资效果的各重要因素进行专项计算,即根据各因 素的实际状况,分别定出各因素的因素系数(Fc)。各因素的因素系数的最 大值为 1,最小值为 0。根据专家意见或统计资料,在 0~1 之间确定每个因 素的“因素系数值”。 (2)各个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不同,也要根据专家意见或统计资料,确 定各个因素系数的权值(W)。影响最小的因素系数的权值定为 0.1。 (3)求各因素的加权平均总分(E): E W Fc i n = å i i =1 (4)预测未来期间因素系数加权平均总分的变化。应用一元回归方程: Y=a+bX 逐个预测出未来期间各影响因素的因素系数值及其加权平均总分(E ′)。 (5)求未来期间地区的投资效果系数(AC′),其计算式为: AC AC E E ' ' = × 式中 AC′——未来的地区投资效果系数; AC——过去的地区投资效果系数; E′——未来的因素系数加权平均总分; E—过去的因素系数加权平均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