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山西省旅游名胜_新绛县 河津县

时间:2022-08-29 归属:中国名胜词典
【白胎寺】又名普化寺。在山西新绎县城西北 20 公里光马村西侧。创建 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 726 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 正十五年(1355 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又予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 阁、垛楼、释迦殿、后大殿、两厢配殿等。法藏阁三层,金代创修,元代重 葺,依土崖建造,宽三间,高三层,歇山顶,设勾栏平座,形制壮丽,结构 精巧。阁内下层塑观音菩萨及待者,上层供西方三圣,元塑。东耳殿供地藏 及十殿阎王,两耳殿供药王,为明正德六年(1511 年)所作。释迦殿金明昌 年间建,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殿身较高,举折平绥,梁架构造简洁,殿 内供如来佛、阿难迦叶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两侧罗汉六躯、各像面形秀润, 肌肉丰满,虽经后代重装,仍不失金代风格。后大殿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 重建,五间悬山式,斗栱简洁,梁架断面随料,殿内塑一佛二菩萨,仍是元 塑风格。寺内唐宋以来石碑俱存,唐代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宣和三年(1121 年)铁牌一叶,历史艺术价值均高。 【绛州大堂】在山西新绛县城内。相传创建于唐,张士贵挂帅寓此,故 亦称帅正堂。原为绛州州府衙内的正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 堂前原有卷棚式抱厦三间,屋宇已毁,基址完好。覆盆式莲瓣柱础,尚存唐 代遗风。大堂形制壮观,结构朴实,为扩大殿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檐头 用五铺作斗栱,内柱纵向施大内额和由额,与横向大梁叠架承重,牢固有力。 梁栿多为原始材料剥皮后稍加砍制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这座元代州府大 堂,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衙署建筑遗构。 【绛州三楼】指钟楼、乐楼、鼓楼。在山西新绛县城内。明、清时州府 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绎州(今新绛县)三楼并峙,南北排列,都在 州府衙门东南。钟楼在前,乐楼居中,鼓楼偏后。钟楼建于北宋乾德元年(公 元 963 年),元、明两代均有重修,现存为万历间遗构。地势高峻,台基耸 立,楼身四向设有券拱门洞,屋顶十字歇山式。内悬万斤巨钟,为明正德三 年(1508 年)铸造,击声数十里可闻。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 北向数十米有城隍庙,既为酬神戏台,又是城内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乐楼 地势低而台基高(2.6 米),台前坡道宽广,并略呈倾斜。楼身三间,前檐 插廊,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楼阁的形制。鼓楼 临近州府围墙,元至正时建,明重修,现存即明代遗物。砖基宏大,东西券 洞串通,楼身三层,逐级收缩,底层宽五间,周身回廊,二三层皆三间,楼 顶为歇山式,檐下斗栱简洁,楼内梁架规整,别具一格。 【绛守居园池】亦称莲花池,俗称隋代花园。在山西新绛县城内西隅绛 州古衙后部。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梁軌引鼓水蓄池沼,建 洄涟轩(又名洄涟亭)。园门名虎豹门,与州衙相联。莲池在园西部,与蓄 水池负渠贯通,渠上有拱桥券门。洄涟轩在池南。池西有冬景亭,翠竹环绕, 百花争妍,景色秀丽。园中心南北向有一土丘,可通向静观楼。东侧有迭石 山、影壁、六角形拱券门、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节楼、望月台、苍塘 风堤、孤岛等景。一渠清流,蜿蜒其间。跨水渠,过小桥,登亭阁,流连于 岛台之间,观花赏景,雅静宜人。范仲淹有《居园池》诗云,“绛台使君府, 亭台参园圃,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虽经漫长岁月,其总体规模、布 局、形制以及池塘、渠道、亭台部位等,尚清晰可辨。这是我国较早的园圃 建筑,也是研究我国园林艺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福胜寺】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北 17 公里光村。寺区林荫蔽日,寺址高耸。 建筑高低层迭,错落有致。唐贞观年间敕建,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 十一年(1498 年)大修。钟鼓二楼耸峙于寺前两侧,中线自前至后有山门、 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四进院落,两侧衬以厢房配殿,规模壮观,井然有 序。弥陀殿五间见方,四周围廊,重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四 椽栿与后乳栿在金柱上搭交,纯系元制。殿内奉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背 面悬塑南海观音、善财童子、明王及供养人等,皆为建殿时原作。明代于两 侧补塑四大天王与十八罗汉。菩萨、童子与罗汉像塑工最佳。后殿七间,二 层,下层为三佛洞,上层为藏经阁。洞内塑三世佛(释迦、燃灯、弥陀)及 胁侍菩萨,均为明代作品,其中六躯胁侍菩萨造型尤精。 【碧落碑】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 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 书法奇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谓,道人祈求刻碑, 关门闭目,静坐三日,开门了望,仙鹤双双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 2.26 米,宽 1.03 米,厚 21 厘米。碑文刻于唐总章三年(公元 670 年),高祖之 子韩王、元嘉、嘉生撰。共计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缺,实有大 百三十字。内容力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譔、李湛等为居母(房氏 元龄)丧造像祈福。二百年以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 年)郑承规奉命在 碑阴下部书刻释文。原文字迹略有损伤,传为唐人李阳冰槌击所毁。后人摹 其旧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侧,人称新碑,碑阴留题“金大定二十三年” 字样。龙兴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向往。 【稷益庙】俗称阳王庙。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南 20 公里阳王村。是供奉后 稷和伯益的庙堂。伯益又称伯医,相传为大禹之臣,佐禹治水有功;稷植百 谷,传为谷神,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故建庙祀之。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 元至元年间,明弘治十五年(1502 年)扩建重修。山门三间,献亭五楹,舞 台一座,两厢规整,分设左右两翼。现存正殿、舞台均为明代原构。舞台五 间,单檐歇山式,周檐大额仿,台口宽近 10 米,梢间空间较大,这种形制是 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正殿五间,六架椽,悬山式屋顶,檐下 斗栱五铺作,殿顶三彩琉璃。殿内梁架前后槽都用大额枋,后槽架于柱头, 前槽设在六椽袱之上,其上又用爬梁承托,结构略如元代建筑规制。殿内东 南西三壁满布壁画,内容丰富,画工精巧,是明代壁画中的佳品。 【稷益庙壁画】在稷益庙内正殿东西南三壁上。总计 130 余平方米。壁 画内容,多为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穑、为民 造福的事迹,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坚韧不拔精神。东壁绘朝圣图, 三圣帝君坐于殿中,侍女成群,百官、武将、农民朝贺侍立,或手持五谷、 肩扛农具,或挑猎物、捆蝗魔、握蚂蚁,或捧果盘、提壶浆,千姿百态,无 一雷同。西壁绘大禹、后稷、伯益,烧荒、狩猎、伐木、祭祀以及农业上的 种植、耕作、收割、入仓等活动。画艺精湛,笔力雄健,色彩纯朴浑厚,格 调独具一帜。根据题记,为画师翼城常儒、绛州陈园等七人所作,完成于明 正德二年(1507 年)。 【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城西北 12 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禹门原为龙门, 据《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怀念 禹的功德,称为禹门。因地当古时秦晋交通渡口,遂称禹门口。黄河经山崖 峡谷冲出龙门,声震山野,古人赞为“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龙门镌 迹,有似鬼斧神工。山上原有禹王庙,已毁。解放后建有铁索桥、公路桥和 铁路桥,三桥并列横跨黄河上空,行人车辆通行无阻。河上帆影点点,三桥 飞虹并驰,十分壮观。 【薛仁贵寒窑】在山西河津县城东 10 公里修村。为薛仁贵故里。薛仁贵 (614—683),唐大将,名礼,龙门(今河津)人。出身农民,贞观时从军, 因战功和救太宗,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村东有一土 岗,形似伏虎,名白虎岗。岗侧士窑传为薛妻柳氏寒窑遗迹。窑南有洞一孔, 因薛仁贵征东时为白袍将军,故名白袍洞,内塑薛氏夫妇坐像两尊,乃乡人 怀念而奉祀。村南汾河奔流,白虎岗东向 2 里百底村东侧,即当年薛仁贵汾 河湾射雁处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山西省 旅游名胜 河津县 新绛县
  • 上一篇:山西省旅游名胜_夏县 永济县
  • 下一篇:山西省旅游名胜_芮城县 临猗县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