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郦道元与《水经注》(2)

时间:2023-02-16 归属:地理探险揭奥
  在记述大同煤田时云:“山有石炭(煤),火(烧)之,热同樵炭也。”这可能是首次提到大同煤田的文献。以上各条记录,均可在《水经注·漯水注》中查阅到。郦道元平常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是有关地理方面的文献,诸如前代的《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以及三国时代佚名作者所著的《水经》等等。在阅读过程中,每有感触,或作眉批,或作笔记,他对《水经》一书尤感兴趣,但他认为写得过于简略,仅记干流137条,不符合我国地大物博的实际情况,而且有不少地方,与前代各种著作的记载颇有出入,譬如同一条河流,对其发源地或河道的变迁很不一致;对同一地区山川形势的描述,也有大相径庭的;还有沿河城邑兴衰的记载,或不明其来龙去脉,或相互矛盾,无所适从。总之,经常碰到不满意的论述。由此,他萌发了一种心愿,意欲亲自对华夏河流及其地理特点作一番细致的考查研究,然后整理出符合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文字来。他认为这一工作如能圆满完成,对今后如何开发利用国土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肯定会受到后世人的赞扬。应尽量利用出门办事或旅游的机会,有意识地去搜集第一手材料,为写书作充分的准备。正当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孝文帝有意到外地巡视,郦道元本是皇帝身边的侍从,故得以随行。先从平城出发,太和十七年(494年)八月到达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九月到达洛阳,十月到达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太和十八年(495年)正月,又从邺城返回洛阳,二月,自蒲地(今山西蒲州渡口)渡过黄河,北返平城。太和十八年七月,又从平城出发,先到朔州(今山西朔县),八月,北行,直达阴山之麓,到达河套地区的五原城。在这两次历时两年的岁月里,行程万里,郦道元不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而且还学习司马迁写《史记》前的准备工作,所到之处,拜访许多耆老宿绅,参观了许多历史遗迹,使他大开眼界,头脑里充实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新鲜材料,为他日后撰写《水经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旅途中,特别是在山西境内,几次反复路过,印象最为深刻。所以,境内的汾水、文水、晋水等查看得比较仔细。
  况且这一带既是平城的外围地区,也是洛阳的邻近,无论其经济情况、军事要冲或者交通条件都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和发展,郦道元当然更在心了。不但如此,对若干著名的景点,还特别着力描写。比如他在蒲地横渡黄河时,特地专程溯流而上到龙门天险察访当地形势,他看了以后,对这段黄河天险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孟门(今山西河津县禹门口),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天险)、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夏禹治水时所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山上的地层斜插入河水中),巨石临危(巨石突出于河岸),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水蒸气)云浮,继往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越看越可怕)。其中尚崩浪万寻(浪涛很高),悬流千丈,浑洪赑怒(浑浊的洪流像发怒的样子),鼓若山腾(浪涛奔腾像山倒下来),浚波颓叠(急浪一个紧接着一个),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水经注·河水注》)。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黄河禹门口的地理特点,流水侵蚀岩石可使石穿,岩层倾斜与河道深切的关系诸道理以外,将此处万马奔腾的波涛倾泻记述得惟妙惟肖,把它当做一篇散文来朗读,也会令人动情不已呢!孝文帝去世后,宣武帝元恪和孝明帝元诩相继即位,郦道元也离京城,到地方上任职。先后担承过鲁阳(今河南鲁山县)郡守,东荆州(今河南泌阳县)刺史。当时朝政腐败,皇室成员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竭尽骄奢淫逸之能事,皇帝自己不大亲理朝政,下属官吏也跟着腐败;而老百姓生活困难,投诉无门,怨声载道。郦道元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秉性刚直的知识分子兼地方长官,比较了解民情,自然看不惯这种衰败的局面,与孝文帝在位时相比,颇有江河日下之危。作为个人的力量,他自己只能恪守节操,为政清勤。企图从法治开始,重整纲纪,对那些依仗权势犯罪的人,严格依法从事,绝不通融。史书上曾称颂他“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但痼疾根深,个人的力量毕竟难以力挽狂澜。于是,他把从政的目标转移到兴办教育方面来。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郦道元 水经注
  • 上一篇:郑和下西洋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