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4)

时间:2021-07-03 归属:中国地理百科

  关中地区本区的农业中心是在渭河平原或称关中平原。据多年来考古资 料证明,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自然年件优越, 适宜人类居住。仰韶文化型半坡遗址的先民已过着定居生活,社会经济以农 业为主。出土的农具有 700 多件,还有粟米和菜籽等遗存。同时还饲养了家 畜,兼营渔猎。说明这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初期原始阶段。关中平原农业的初 具规模是在周人古公亶父从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周原以后开始的。周原 北靠岐山,南临渭河, 河贯其中,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周人原为 农业民族,至此更勤于开发,芟除杂草,开垦新田,使当地农业迅速发展起 来。据《诗经》、《史记》等书的记载,西周时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 管理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农作物除了适宜北方水士的黍、稷、粟、麦以外, 还种植了水稻。西周之所以能灭商,有雄厚农业生产基础的关中平原为后方 根据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春秋时期,关中平原的农业继续保持着向上发展的势头。公元前 647 年, 秦国拿出大批粮食支援晋国的饥荒,说明这里已经有了储粮可以向外输送。
  进入战国,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战政策的推行,使关中平原最早获得“天府” 的誉称。 奏统一全国前夕,关中平原出现了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郑国渠,汉武帝 时又兴修了六辅渠、白渠、漕渠、成国渠等,使渭河两岸土地都得良好的灌 溉。长安附近被称为“天下陆海”、“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 (《汉书·东方朔传》)。近几十年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中期以后的铁犁铧, 出土最集中的是关中平原;赵过代田法首先在关中推行;《汜胜之书》所反 映西汉后期关中地区相当高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些都表明西汉中期以后关中 平原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在全国是第一流的。在主要粮食 作物方面也有了提高,西周时代关中粮食作物以黍稷为主。战国时以菽粟为 主。汉武帝时董仲舒还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可是在成帝时《汜胜之书》 中谈到种麦的地方最多,正是关中地区农业水平提高的反映。
  西汉以后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两次严重破坏。一次西汉末年的王莽 之乱,“长安为墟,城中无人行”。关中地区人口锐减。一次是东汉末年的 董卓之乱,长安地区成为战场,“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 原来三辅地区有民居数十万户,此后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晋书·食 货志》)。魏晋十六国北朝时对关中水利都有所建树,农业生产稍有复苏, 但已远非秦汉时可比。 隋唐时期关中平原再度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农田水利倍受重视。唐前期 在渭河南北修复汉魏以来旧渠和开凿新渠为数不少,但效益却不理想。如修 复的郑国渠和扩建后的三白渠,在唐前期所灌溉面积仅奏汉时代的 1/4 弱, 而后期仅及 1/7。所以当时关中地区虽仍号称沃野,然“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而东部平原在隋唐时代农业生产十分发达,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所在。从东部 地区运输粮食给关中成为当时中央政府的头等大事。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中国 变迁 历史时期 农业区
  • 上一篇: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
  • 下一篇: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