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扬州阶段练习)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活动。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2题。
1.(综合性)图中甲地与山峰的温差可能为( )
A.2.8 ℃ B.3.2 ℃
C.3.8 ℃ D.4.2 ℃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山峰高度为900~1 000米,等高距为100,故甲所在等值线为400米,甲地与山峰相对高度是500~600米。由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所以图中甲地与山峰的温差为3 ℃~3.6 ℃,因此图中甲地与山峰的温差可能为3.2 ℃,B项正确。
2.(基础性)若图中桥梁上游瀑布落差为68米,则桥梁附近河岸与乙地的高差可能是( )
A.238米 B.258米
C.288米 D.308米
答案 C
解析 若图中桥梁上游瀑布落差为68米,由于上游瀑布海拔在300~400米,说明桥梁附近河岸的海拔在300~332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点位于600米等高线上,所以桥梁附近河岸与乙地的高差为268~300 m,所以桥梁附近河岸与乙地的高差可能是288米,C项正确。
(2023·安徽高三阶段练习)印度以全球18%的人口创造了近8%的年均经济增速,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印度作为世界耕地大国和农业大国,其土地利用格局演化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下图为2010~2020年印度土地利用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综合性)2010~2020年印度耕地的主要转入与转出分别是( )
A.林地、草地 B.水域、林地
C.林地、建设用地 D.草地、水域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2010~2020年,印度耕地的转入(箭头指向耕地)最多的是林地,耕地转出(箭头指向外)最多的是建设用地,故选C项。
4.(应用性)2010~2020年印度土地利用( )
A.草地面积占比最大 B.林地面积缓慢减少
C.耕地面积相对稳定 D.水域面积大量减小
答案 B
解析 该图为2010~2020年印度土地利用转移示意图,并非印度土地利用构成图,转移比重最大的是草地,并非土地利用最大的就是草地,结合印度的气候和地形,实际上印度土地利用占比最大的应为耕地,A项错误;林地转出占比约为13.5%,转入占比约为12.5%(26%-13.5%=12.5%),说明林地面积缓慢减少,B项正确;耕地面积转出占比约为12.5%,转入占比约为9.5%(22%-12.5%=9.5%),说明耕地面积减少,C项错误;水域面积转出占比约3.5%,转入占比约4.5%(8%-3.5%=4.5%),说明水域面积增加,D项错误。
5.(综合性)2010~2020年印度土地利用变化,反映印度( )
A.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B.畜牧业产值减少
C.城镇化速度加快 D.林业附加值上升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耕地面积减少,可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A项错误;草地面积转入占比大于转出,说明面积扩大,畜牧业产值可能增加,B项错误;建设用地转入占比大于转出,说明面积不断增大,反映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C项正确;林地面积缓慢减少,林业比重可能下降,林业附加值无法判断,D项错误。
(2023·湖北巴东阶段练习)随着人们对碳减排、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的日益关注,山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存在全球变化中备受关注。某研究小组对祁连山部分区域山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图一示意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图二示意1985~2018年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存变化状况。据此完成6~7题。
6.(综合性)该研究区域碳储存最大的年份为( )
A.1990年 B.2010年
C.2015年 D.2018年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累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存数据,计算出2015年为碳储存最大的年份,C项正确。
7.(综合性)调查发现,草地是该区域碳储存的主体,主要得益于其( )
A.固碳效应最强 B.面积大
C.土壤含水量高 D.高差大
答案 B
解析 研究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地为主,草地面积大使其成为该区域碳储存的主体,B项正确;林地碳储存能力强、固碳效应强,A项错误;区域降水少,土壤含水量低,C项错误;高差大小对碳储存无关,D项错误。
(2023·湖北高三阶段练习)下图示意地球上同半球甲、乙两地同一日期观测的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迹,其中图一中甲地太阳运行到左侧天空时,太阳高度为20°,图二中a时刻乙地太阳位于正北天空。据此完成8~10题。
8.(应用性)甲地最可能位于( )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南极圈
答案 C
解析 由甲地视运动轨迹可知,甲地全天太阳高度不变,且数值为20°,可推知该地应位于极点并出现极昼现象,因甲、乙两地位于同一半球,a时刻乙地太阳高度最大,且方位为正北,可推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因此,甲地的地理纬度最可能是90°S,甲地最可能位于南极点,C项正确。
9.(综合性)该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0° B.40°
C.70° D.90°
答案 B
解析 读图二可知,该日乙地刚刚出现极昼(当日太阳最低时位于地平面上,太阳高度为0°,可认为日出日落为同一刻),由上题知甲地位于90°S,该日太阳直射20°S,则刚刚出现极昼的纬度为70°S,故乙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50°,根据H=90°-直射点与当地纬度差,即可算出该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50°=40°,故选B项。
10.(综合性)对于北京市民而言,与该日昼夜时长最相似的日期是( )
A.1月5日 B.3月12月
C.6月6日 D.10月10日
答案 A
解析 该日太阳直射20°S,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以及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可知,与该日昼夜时长最相似的日期是1月5日前后,A项正确。
(2023·江苏南京秦淮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念青唐古拉山北坡的扎当冰川(30°28.57′N,90°38.71′E),面积约1.98 km2,冰川厚度差别较大。图一示意扎当冰川表面等高线分布,图二示意冰床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
11.(应用性)扎当冰川厚度最小的地点位于图二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冰川厚度=冰川表面海拔-冰床海拔。据图计算可知,①地冰川厚度约为20米,②地冰川厚度约为80~140米,③地冰川厚度约为20~80米,④地冰川厚度约为60~120米,四地对比可知,①地冰面与冰床的相对高差最小,冰川厚度最小,A项正确。
12.(综合性)与冰面相比,扎当冰川冰床( )
A.①处海拔更高 B.②处起伏更明显
C.③处坡度更陡 D.④处起伏倒置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冰床海拔较冰面海拔低,A项错误;与冰面相比,扎当冰川冰床②处起伏不明显,B项错误;与冰面相比,扎当冰川冰床③处等高线密集,坡度更陡,C项正确;④处冰面、冰床高低变化趋势大致一致,D项错误。
(2023·广东高三阶段练习)截至2020年末,台湾省65岁以上人口达3 787 315人,占比16.07%,其中85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达40.5万人,已进入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高龄社会”。下图示意2020年台湾省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13~14题。
13.(综合性)导致台湾省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育率持续下降 B.医疗技术的进步
C.就业机会减少 D.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台湾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反映出生率不断下降。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A项正确。医疗技术的进步、就业机会减少、产业结构调整不是影响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
14.(综合性)台湾省出生率急剧下降的时段是( )
A.2001~2005年 B.1981~1985年
C.1961~1965年 D.1941~1945年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15~19岁年龄段人口较上一年龄段人口明显减少,说明该年龄人口出生的时段出生率明显下降,计算得出该年龄段人口的出生时段为2001~2005年,A项正确。
(2023·安徽高三阶段练习)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海域,是典型的火山岛,玄武熔岩广布,土壤贫瘠,柑橘栽培历史悠久,早期以官营为主,集中在北部,且规模小,现代多为民营,范围不断扩大。下图为2019年济州岛柑橘果园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综合性)济州岛的面积约( )
A.180 km2 B.1 850 km2
C.18 500 km2 D.25 000 km2
答案 B
解析 对济州岛的形状进行合并,相当于图中两个方格的面积,图中方格南北长为111×(20&pide;60)=37 km,图中方格东西两格长为111×(40&pide;60)×cos30°≈64 km,两个方格面积约为37×64=2 368 km2,故选B项。
16.(基础性)与北部相比,南部柑橘园( )
A.分布海拔低 B.风灾危害大
C.光热较充足 D.地表起伏小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济州岛中间高,四周低,南部柑橘园位于阳坡,光热较充足,C项正确;南部柑橘园比北部分布的海拔高,A项错误;济州岛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部柑橘园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风灾危害较小,B项错误;南部等高线较密集,地表起伏较大,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4题,共52分)
17.(2022·北京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某校中学生赴河北省白石山进行野外实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任务一 选择路线说理由。下图为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1)(基础性)说出考察路线的选线理由。(6分)
任务二 绘制地图促联系。阅读考察路线图,图中A、B地分别是两个小组所在位置。
(2)(应用性)绘制地形剖面图,说明A、B两地的同学是否互相可见,并解释原因。(6分)
答案 (1)为了省时省力,尽量与等高线走向一致;为了观看更多景点,沿景点分布;为了观察植被景观的差异性,选择了阴坡和阳坡。
(2)剖面图略,可以互相看到。
理由:视线范围内是山谷地形,无阻挡。
解析 第(1)题,考察路线选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安全省力,景点内容最丰富,最有价值。图中线路基本与等高线走向一致,这样可以降低坡度,省时省力。线路沿景点分布,可以使考察者观看更多景点。线路包括阴坡和阳坡,可以观察植被景观的差异性。第(2)题,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步骤:确定剖面方向,并画出剖面基线;找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根据要求,选取确定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依据AB线与等高线的交点的海拔将各点投影到网格图中;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即得AB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依据所绘地形剖面图或等高线特征“凸高为谷”可判断,AB之间为山谷,无阻挡,因而A、B两地的同学可互相看见。
18.(2023·山东枣庄薛城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房山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是京郊农业大区,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房山区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精品、观光等现代农业,使农业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下图为房山区1949~2019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应用性)2020年房山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8∶37.5∶60.7,请在三角坐标统计图中的适当位置补绘房山区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的点位。(6分)
(2)(综合性)据图描述1949~2020年房山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6分)
答案 (1)绘图如下: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1978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2020年房山区第一产业比重1.8%,第二产业比重37.5%,第三产业比重60.7%,在图中按比例绘点即可。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1949~2020年,房山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1949年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1978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至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5%,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19.(2023·山东学情空间教研体入学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温带气旋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典型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 hPa或12小时降低12 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下图为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
(1)(综合性)描述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6分)
(2)(应用性)在下图中用所给图例绘出温带气旋降水区域,并说明温带气旋从d至f的演变过程。(6分)
答案 (1)主要发生于秋季和(冬)春季。从西南延伸到东北。
(2)绘图如下:
演变过程:冷锋追上暖锋,暖气团被挤压抬升,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解析 第(1)题,观察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可知,时间上主要是10月、11月、1月、3月、4月和5月,因此时间上主要是秋季、冬春季节;在空间上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延伸。第(2)题,观察图中温带气旋,形成锋面为冷锋系统和暖锋系统,冷气流占主动位置的地方形成冷锋系统,则锋后降雨,而暖气流占主动位置的地方为暖锋系统,为锋前降雨。观察典型温带气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当冷锋系统逐渐追上暖锋系统时,暖气团被迫挤压抬升至上空,导致该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逐渐下降,气流下沉,气压上升。
20.(2023·安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我国某中学学生进行地理测量,利用罗盘(指南针)标定南北方向,近似看作经线。立一标杆160 cm,每周选两天12:20准时(影子正好与经线重合)观察、测量、记录标杆的影长L,并计算其太阳高度(如下表)。
观测日期 | 观测时间 | 影长(L) | 太阳高度 |
9月14日 | 12:20 | 43.10 cm | 76.8° |
9月15日 | 12:20 | 43.44 cm | 76.45° |
9月20日 | 12:20 | 44.80 cm | 76.14° |
9月21日 | 12:20 | 45.10 cm | 75.81° |
10月1日 | 12:20 | 45.60 cm | 75.1° |
10月2日 | 12:20 | 45.82 cm | 74.89° |
太阳高度计算公式:A=arctanH/L。
(1)(应用性)归纳9月14日至10月2日正午标杆影长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原因。(6分)
(2)(应用性)说出9月14日至10月2日该校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分)
(3)(综合性)计算出该校的地理坐标。(4分)
答案 (1)杆影长度变化:不断增长。原因:9月14日至10月2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导致杆影长度不断增大。
(2)9月14日至9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该校昼长夜短,且昼渐短;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该校昼夜等长;9月24日至10月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该校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3)14.2°N,115°E。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影长数据可知,杆影长度不断增长。原因是9月14日至10月2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故导致杆影长度不断增大。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月14日至9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并逐渐靠近赤道,所以北半球所属地区昼长夜短,且昼渐短;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9月24日至10月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所属地区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学校测量时,利用罗盘(指南针)标定南北方向,近似看作经线,且在每周测量时间12:20准时观察,此时影子与经线重合,说明该地12:20为正午,根据地方时可以得知,该地北京时间12:20为正午,经度为115°E;根据表格,9月21日,观测日期在秋分前后,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间纬度差,代入数据可得,观测点的地理纬度约为14.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