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居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亟 待解决,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以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应对城市人口集聚增长与 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整合城市自然社会资源以适应社会经济增长模式。为实现人居环境优化 布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进步,满足物质文化发展 需求,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成为新的切入点,旨在为城市人居环境布局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和理论支持。 目前关于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研究多以城 市区域为空间尺度,运用统计计数法、空间分析 法等基本方法,以自然环境适宜性为研究视角,缺 少以省域为研究空间尺度,综合人文与自然要素 的综合适宜性研究。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 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 重要的区位条件,研究其人居环境适宜性,集约利 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人居发展建设,对沿海区域 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典型性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例, 综合人居环境自然、人文适宜性指标,建立综合适 宜性评价体系,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量化评 价分级辽宁省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指数, 并与辽宁省人口、GDP 密度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空间 一致性分析。以期为辽宁省人居环境研究提供新的 切入视角与理论支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 DEM 数据(分辨率 90 m 地形产 品 数 据 ) 、MODIS 数据植被指数数字图像 (MYD13Q1,250 m 植被指数 16 d 合成产品)(地理 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nd.cn/)、水网分 布矢量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官 网,http://www.igsnrr.cas.cn/)、2018 年气象数据(中 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等自然地理数据; 2018 年辽宁省土地利用数据(100 m×100 m)(国家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http://loess.geodata.cn/)、 2018 年 NPP/VIIRS 影像, (空间分辨率为 15") (NOAA 网站 NGDC 数据中心,https://www.ngdc. noaa.gov/eog/download.html)、2018 年辽宁省陆地 交通矢量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官网 , http://www.igsnrr.cas.cn/) 、2018 年辽宁省 14 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 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官网,http://www.igsnrr.cas.cn/)等人文环境数据;2018 年辽宁省人口、GDP 统计数 据(2018 年《辽宁省统计年鉴》,https://www.yearbookchina.com/);显矢量图层、居民点图层(国家地 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http://loess.geodata.cn/),运 用 ArcGIS10.2、ENVI5.0 实现空间校正、投影转换、 栅格计算等数据处理操作,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计算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
1.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为评价辽宁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构建涵盖城 市人居环境基础自然条件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包含城市社会人文环境因素的人文适宜性 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ArcGIS10.2、ENVI5.0 等软件, 基于 GWR 模型在辽宁省范围内随机生成 3 000 个 点,以 100 m×100 m 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分析辽 宁省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技术流程 如图 1。 1.2.1 自然要素指标选取 地形起伏度是指特定区域内海拔最高点与最 低点的差值,是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宏观性指标。 地形起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且具有土 壤侵蚀和地貌学意义。由地形起伏引起的土壤侵蚀 直接威胁着区域人居环境,阻碍区域人口和经济发 展,故选取地形起伏度作为评价人居环境质量的因 子之一。地形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居住地的 选址和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和质量的优劣。地 形起伏度指数越高地形起伏度越大,越不利于开展 人居活动以及人居环境空间布局发展,反之指数越 小代表地形越平坦,越有利于城市工农业布局以交 通发展,因此地形起伏度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呈 负相关,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36] 采用地形起伏 度模型计算地形起伏度指数: RDLS = {[Hmax −Hmin]×[1− P(a)/ a]}/ 500 (1) 式中,RDLS 为地形起伏度指数, Hmax 和 Hmin 为研 究区内海拔最高值和最低值,m;P(a) 为研究区域 内平地面积,坡度小于 5°的区域为平地,km2 ;a 为 研究区域总面积,km2。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不仅可以体现区域地下水、地 表水、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情况[37] ,还与城 市热环境、局部气候调节、城市绿地覆盖率等密切 相关,可表征区域林木资源和绿化水平,对沙尘暴 和水土流失有抑制作用,更能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因此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反映区域植被 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高,则表明绿化环境越好,与 人居环境适宜性呈正相关。 NDV I = (N IR−R)/(N IR+R) (2) 式中,NDVI 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IR 和 R 分别代 表 MODIS 遥感数据提取的远红外波段反射率值和 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值,标准化后的 NDVI 值范围为 0~100。 水资源量直接影响研究区域的土壤含水量、植 物生长趋势、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水资源的 存量分布对区域内人居活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支撑作用。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标准,采用水域 面积和降水量的比重表征研究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水域面积表征区域汇集水资源的能力,降水量表征 区域自然给水能力,本文综合考虑多种水文指数计 算方法,采用封志明等[36] 提出的水文指数(HI)模型 计算水文指数,降水量和距水域距离构建水文指数, 降水量反映天然供水能力,距水域距离反映储水能 力和取水便宜性,水文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呈正 相关。 HI = αP+βWa (3) 式中,HI 为水文指数;P 为年均降水量;Wa 为提取 Landsat 8 遥感数据获得的水域面积;α 和 β 分别为 P 和 Wa 的权重,由于辽宁省水域面积较小储水能 力有限,故设定距水域距离的权重较小,参考水文 条件相似的京津冀区域水文指数计算公式的参数[38] ,分别取值 0.81,0.22。 温湿指数用来表征研究区域基础气候条件,直 接反映城市居民感知对城市气候条件的舒适程度, 是城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指标,温湿 指数越高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呈正相关。因此选取温 湿指数[25] 衡量研究区气候适宜度的指标。 T HI = T −0.55(1− f) (1.8t−26) (4) 式中,THI 为温湿指数;T 是月平均华氏温度,℉;t 是月平均气温,℃;f 是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 1.2.2 人文要素指标选取 地被指数综合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及 土地覆被状况,不仅包括地表自然覆盖状态,还包 括人类活动与地表的人工地表覆盖,因此地被指数 演变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人 居环境适宜性有一定影响,地被指数与人居环境适 宜性呈正相关。本文结合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和归 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地被指数,用来表示研究区地表 覆被状况。 LCI = LTi ×NDV I (5) 式中,LCI 为地被指数;LTi 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权 重,i = 1,2,…,18,分别代表 18 类二级土地利用类 型,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39] ,结合辽宁省土地利用 实际情况,以及专家意见得到权重(表 1)。NDVI 是 辽宁省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是由 MODIS 数字图 像 ( MYD13Q1,250 m 植被指数 16 d 合成产品) 处 理得到。夜间灯光指数是反应人类活动强度、城镇建设 用地和城市化水平的人文要素综合指标,夜间灯光 指数越高表征区域人居活动越活跃,说明区域人居 环境适宜性越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夜间灯光指 数只等表征城市人居环境人文要素中积极因素的一 方面,还需要综合地被指数、空气质量指数以及陆 地交通可达性指数,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 适宜性。NPP/VIIRS 影像为月度数据,空间分辨率 为 15",将上述数据投影转换为兰伯特投影,去除异 常值、年内融合校正,并重采样为 1 km×1 km。 大气污染由生产生活过程中等化石燃料燃烧 产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因素。辽宁省作为重要的工业省份,工业生产导致 的空气污染问题对人居环境适宜性造成一定影响, 空气污染物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本文采用 空气质量指数定量描述空气污染对人居环境适宜性 的影响。 IAQI = IAQIup − IAQIlow Cup −Clow ×(Ci −Clow)+ IAQIlow AQI = max{IAQI1 ,IAQI2 ,···IAQIn } (6) 式中,AQI 代表空气质量指数,指数值越小表示空 气质量越好;IAQIi 为污染物 i 的空气质量指数;Ci 为污染物 i 的浓度;Cup、Clow 分别为 Ci 对应浓度区 间的高、低值;IAQIup、IAQIlow 分别为 Cup、Clow 的空 气质量分指数;n 为污染物种类数。 陆地交通可达性作为衡量研究区域人口资源 聚集流通便利程度的重要指标。日益完善的陆地交 通网络,是支撑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基础建设, 支撑着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交换 和流动,便利的交通条件更能够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水平[40]。以辽宁省 14 个地级市为空间节点建立交通网络,选取加权平 均旅行时间做为测度标准,运用成本距离加权分析 法,结合 2015 年辽宁省经济、人口、交通数据,评 价各个城市节点的陆地交通可达性。 Ai = ∑n j=1 ( Hi j ×wj ) ∑n j=1 wj (7) wj = √ Pj ×Gj 式中,Ai 为节点 i 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h,值越大 则可达性越差;n 为研究评价的节点个数,本文 n 为 14 个;Hij 为节点 i 到节点 j 的最短旅行时间;wj 为节点 j 的权重;Pj 为节点 j 的总人口;Gj 为节点 j 的 GDP 总量。 1.2.3 基于 GWR 模型评价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 本文改进传统权重的算法,将传统的适宜性指 标与人口相关性确定权重,改为运用 GWR 模型计 算权重[6,25,39,41]。GWR 是传统线性回归的扩展,作为 局部回归统计方法,可以反映地理现象的空间非平 稳性,其各因子地理空间回归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Yi = β0 (ui , vi)+ ∑ k βk (ui , vi) xik +γi (8) 式中,Yi 为位置 i 处的人口密度;(ui ,vi)表示空间中 的位置 i 的坐标;β0(ui ,vi)表示截距值;xik 是位置 i 处的第 k 个独立变量;k 为自变量个数,范围为 1,… 8,对应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指标;βk(ui ,vi)表 示位置 i 处的第 k 个自变量的系数;γi 表示位置 i处的随机误差。 基于 GWR 模型的人居环境指数评价法流程主 要可以分为 4 个步骤。利用 ArcGIS10.2 在辽宁省 范围内随机生成 3 000 个点,并将人口和归一化后 的自然、人文适宜性指标等 8 个数据项,提取到该 3 000 个点的属性中;基于所选取的点分别构建人 口与各个评价指标的 GWR 回归模型;通过回归系 数和 R 2 来判断适宜性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 计算各适宜性指标的权重;最后将辽宁省的人居环 境自然适宜性、人文适宜性以及综合适宜性划分为 3 类 7 级(表 2)。 2 结果分析 2.1 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异 2.1.1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异分析 辽宁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指标空间分布如 图 2 所示。地形起伏度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状态 (图 2a),辽宁省中部为平坦的辽河平原,东部西部 山脉分别是长白山支脉和内蒙古高原,向中部辽河 平原的延续部分,地形起伏度指数最高值 0.286 分 布在东部山地区域。其中沈阳市、鞍山市的平均地形起伏度指数最低,地势平坦开阔;本溪市的平均 地形起伏度指数最高,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归一 化植被指数呈现东西部高于中部以及沿海地区的分 布规律(图 2b),其中沈阳市、大连市归一化植被指 数最小为 0.004,综合城市绿地覆盖度较低;抚顺市、 本溪市、丹东市归一化植被指数最高为 0.92,城市 绿地面积比重高。辽宁省水文指数呈现出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图 2c),其中大连市水文指数 最低为 0.113,本溪市最高为 0.173,辽宁省水域面 积和年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对辽宁省的人 居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温湿指数呈现西部、中部相 对较低,东部及沿海区域相对较高的特点(图 2d), 其中朝阳市温湿指数最低为 0.134,丹东市最高为 0.306,东部和沿海区域相对中部西部区域气候温暖 湿润,人居环境适宜性较高。 2.1.2 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异分析 辽宁省人居环境人文单因子指数空间分布如 图 3 所示。地被指数呈现出中部和沿海地区明显高 于东部西部区域的空间分布特点(图 3a),其中沈阳 市、铁岭市较高为 0.96,朝阳市较低为 0.03,辽宁省 中部及沿海地区城市集聚,土地利用程度高,东西部丘陵山地广布,人居活动对土地资源开发程度较 弱。夜间灯光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城市明显 偏高,非城市则较低,中部城市空间集聚相连的特 点(图 3b)。各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差异明显,中部 的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等的空气质量差,东部区 域的本溪市、抚顺市、丹东市等的空气质量相对较 好(图 3c)。陆地交通通达型指数呈现出以葫芦岛 市、沈阳市、大连市为中心,多中心相连接向东西方 向逐渐减小的圈层分布特征(图 3d),其中沈阳市、 葫芦岛市、大连市最高为 1.0~1.5 h,朝阳市最低为 4.0~4.5 h,辽宁省交通网络以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 交互相连的交通网络结构,发达的交通条件为城市 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1.3 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异分析 基于 GWR 模型实现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的自 然、人文和综合适宜性的量化空间分析,并进行空 间量化分析。自然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布显示出中部 及沿海地区高于东西部地区的特征(图 4a)。其中, 沈阳市、大连市以及营口市的自然适宜性指数最高 为 0.62,本溪市、抚顺市、朝阳市的自然适宜性指数最低为 0.21。辽宁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受到地形 起伏程度,到海的距离影响较明显,地形越平坦对 于人居环境的布局发展越有优势,距离海域越近, 海洋性气候湿润人体舒适度高,因此中部平原和沿 海地区的自然综合适宜性明显优于西部东部山地丘 陵地区。 人文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布显示(图 4b),中部、 东部、西部的适宜性指数依次递减的纵向分布特征。 其中,沈阳市、葫芦岛市、大连市最高为 0.85,朝阳 市最低为 0.30。辽宁省中部较其他区域而言,地势 平坦利于土地利用开发,交通路网密集人口资源流 通便利,城市人口集聚工农业发展迅速,人文适宜 性指数较高。东部和西部地区受到地形起伏度等自 然因素的限制,土地利用程度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 较低,空气环境较好,但陆地交通便利程度不及中 部和沿海地区,人文适宜性指数较低。 辽宁省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指数空间分布显 示出(图 4c),中部高东西两侧相对较低的纵向排列, 沿渤海湾、黄海海岸地区优于内陆区域的环形分布, 纵向与环形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连市的综合适宜性指数最高为 0.801,朝阳市最低为 0.213。中 部和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口 资源流通发展迅速,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高;东部 西部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形,城市发展,产业布局,交 通基础设施建设均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人居环境 综合适宜性指数相对较低。 2.2 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空间分异分析 基于 GWR 模型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 指数分级(图 5,表 2),适宜地区面积约为 8.02 万 km2 ,占比 54.19%,其中自然适宜地区面积约为 6.12 万 km2 ,占比 41.35%,人文适宜地区面积约为 8.68 万 km2 ,占比 58.65%;集中分布于辽宁省的中 部及沿海区域,地势平坦,土地利用系数高,交通便 利,适合城市化发展及布局,城市人居环境综合适 宜性等级最高,其中,人文适宜地区面积高于自然 适宜区域,原因在于综合地表覆盖、交通便利性、空 气质量条件等人居活动因素和区位条件因素,适合 开展人居活动的区域多于自然适宜性区域。临界适 宜地区面积约为 6.43 万 km2 ,占比 44.53%,其中自 然适宜地区面积约为 6.48 万 km2 ,占比 44.87%,人 文适宜地区面积约为 5.55 万 km2 ,占比 38.33%;分 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地区,东部地区较西部基础自然 环境相对较好,地形起伏相对平缓,气候湿润,植被 覆盖度高,水资源相对丰富,属于临界适宜性地区。 不适宜地区面积约为 0.52 km2 ,占比 3.74%,其中 自然适宜性地区的面积大约为 1.05 km2 ,占比为 7.17%,人文适宜性地区面积大约为 1.44 km2 ,占比 为 3.01%;分布在辽宁省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地 形起伏度大,气候干燥、水资源紧缺,不利于工农业布局发展以及陆地交通建设,因此城市人居环境适 宜性最低。 2.3 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指数与人口经济空间一 致性分析 采用空间相关性系数作为空间一致性分析,辽 宁省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与人口、GDP 密度空间分 布格局基本一致,大体上都呈现中部高于东西两侧 的特点。综合适宜性指数与人口、GDP 密度的相关 性系数分别为 0.198 和 0.182,辽宁省人口经济基 本分布在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指数 0.31~0.80 的人 居环境适宜地区,辽宁省人居环境布局发展充分开 发利用了综合适宜性指数高的地区。以沈阳市大连 市为空间集聚的中心(图 6)。各适宜性单因子指数 和综合适宜性指数,与人口密度、GDP 密度都有很 高的空间一致性(表 3),其中地形起伏度指数、陆地 交通可达性指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与人口密度、 GDP 密度空间分布呈现负相关,其他指数呈现正相 关。夜间灯光指数直接反应人口和 GDP 的聚集状 况,因此夜间灯光指数与人口、GDP 密度空间分布 的相关性最高,分别为 0.213 和 0.194;水文指数空 间一致性指数最小分别为 0.068 和 0.046。 累计百分比曲线能够直观的显示,在不同等级 综合适宜性区域是否聚集等百分比的人口经济,适 宜性相对较好的区域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为了更精 确地反映人口经济与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的一致性 和差异性,绘制了以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指数为 横坐标,人口、GDP 和土地面积累积百分比曲线 (图 7)。人口、经济与土地面积累积百分比均呈“S” 型曲线,趋势相似,但并非完全重合。当 HSCI 在0.21~0.41 时,人口、经济累积百分比大于土地累积 百分比,在适宜性较低的 17.3% 的土地上聚集了 约 18% 的人口,土地为过饱和状态;当 HSCI 为 0.41~0.68 时,人口、经济累积百分比小于土地累积 百分比,在适宜性中等的 72.3% 的土地上聚集了 约 72% 的人口,土地为未饱和状态;当 HSCI 为 0.68~0.80 时,人口、经济累积百分比与土地累积百 分比几乎相等,在适宜性最高的 10% 土地上,聚集 了约 10% 的人口,土地处于恰好饱和状态。两曲线 间距较小说明虽然有土地处于未饱和以及过饱和状态,但其程度较小,说明辽宁省人口经济分布与人 居环境适宜性分布基本协调。 某区间的人口经济累积曲线斜率反映处于该 区间的人口经济数量。当 HSCI 为 0.46 时,斜率最 大,说明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为 0.46 的土地上人口 经济分布最密集。随着距 0.46 值越远,斜率越小, 人口分布越少,呈正态分布规律,说明辽宁省人口 经济在人居环境最好以及中等水平的地方分布最多。 整体来看,HSCI 大于 0.53 的土地约占 20%,聚集 了约 18% 的人口 ;HSCI 小于 0.53 的土地约占 80%,聚集了约 82% 的人口,说明辽宁省人口经济 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较为协调,人居环境适宜性 相对较好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
3 结论和讨论 3.1 结论 1)受东西两侧丘陵山地地形向中部平原倾斜 过渡的影响,东西两侧地形的起伏度指数明显高于 中部;植被覆盖条件东部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中 部及沿海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最低;水文条件与气 候条件相同,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 西部较中部、东部地区相比,水资源更加紧缺更加 炎热干燥。总体来看,辽宁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空间上呈顺应山脉走向的东北—西南方向条带装分 异规律,中部及沿海城市的自然适宜性指数高于东 部西部城市。 2)地被指数与夜间灯光指数都呈现中部与沿 海区域较高、东部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陆地 交通通达性指数整体较高,空间差异相对较小,以 沈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为中心,空间分布呈现多 中心相连,向东西方向逐渐减小的圈层结构分布特 征;空气质量指数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部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同时付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代 价,中部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劣于东西部城市。总 体来看,辽宁省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指数中部最高, 东部次之,西部最低。 3)综合适宜性空间分布呈现出,中部及沿海区 域综合适宜性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顺应地形 走势的东北—西南方向的纵向形与沿海弧形相结合 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的 综合适宜性指数最高,本溪市、朝阳市的综合适宜 性指数最低。 4)辽宁省的人口 GDP 密度与人居环境综合适 宜性指数的分布空间基本一致,相关指数分别为 0.198 和 0.182。其中地形起伏度指数、夜间灯光指 数、陆地交通可达性指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与人口 密度、GDP 密度空间分布呈现负相关,其他指数呈 现正相关。辽宁省人口经济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 相对协调,城市人口经济聚集于人居环境水平较好 的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高的土地得到了充分 利用。 3.2 讨论 为提升辽宁省整体综合人居环境适宜性,建设 布局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需要改善辽宁 省城市绿化环境,提高城市聚集区的植被覆盖率,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舒适性;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提高东部西部丘陵山地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东部和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辽 宁省地理区位优势,加强辽宁省内部以及与相邻省 份地区的交通便利性,提高人流物流流通量;转变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服务业和高科技创 新产业比重,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渐增强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从生产生活两方面改 善日常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升整体城 市人居环境质量。 本文以省域范围为研究空间尺度,综合自然和 人文适宜性要素,基于 GWR 模型构建人居环境综 合适宜性评价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 空间分异特征,以期更好的建设布局辽宁省人居环 境。但由于遥感数据的精度较低,社会经济统计数 据存在一定误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结果 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对人居环境适宜性演变进行未 来预测,和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 议,是今后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