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中学基础教育中被划分为“文科”的地理课,远离实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地理1的活动建议中有“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的野外考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因此地理小实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地理小实验的价值是任何课程资源所不能替代的,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有很高的价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运用小实验,点燃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教师运用小实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做有趣的、并且和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实验引入新课,能直观形象的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用小实验作为新课引入,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 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 (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 (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 (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我再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 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 ?(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 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成什么方向 ?(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 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 ?(西北)
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创设了地理情景,给学生提供了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等强烈的感觉刺激,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小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积极地思考并渴望得到答案,学生就会产生想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想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
2.教师运用小实验采新猎奇精酿兴趣
通过小实验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心,他们的思维活动更积极主动,学习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小实验,如大陆漂移实验:准备好白色泡沫塑料,用切割刀切割出七大洲的轮廓图,然后用水溶性胶水,把七块泡沫粘连在一起,然后把泡沫放在一个大的水盆里,观察大陆是怎样漂移的?模拟火山喷发:把一个大开口的漏斗放在一个盛有水的锅里,围绕漏斗用奶油蛋糕做一个锥状模型。把漏斗口留着,不要堵死。把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从漏斗开口喷出来。学生产生疑问:是什么力量造成了水的喷出?然后,把一小块泥压成纸一样薄、与漏斗开口一样大小的泥片,盖在开口上,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泥盖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的小实验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出学生浓浓的学习趣味。
3.教师运用小实验变难为易提高兴趣
地理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是抽象的或是学生缺乏经验的现象,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一时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我在课堂上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比如在讲到气候形成因子、季风形成原因的时候,经常提到海陆热力差异。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感到迷茫,“什么是海陆热力差异?”我告诉学生,是海洋和陆地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不同。“温度变化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猜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海洋升温比陆地快,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海洋升温比陆地慢,还有一些同学说不是很清楚。我趁机问学生:“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呢?” 接着让学生设计小实验: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经过以上实验探究,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就有了深刻的认识,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
4.学生动手做小实验稳定兴趣
做好小实验是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有效途径。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做,而且在课后也能利用简易材料自己做,并且能从中发现不少问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把这种兴趣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乃至终身。如学习了“沉积岩”后,有个学生用“康师傅3+2饼干”来演示沉积岩的形成及特点。他将一片饼干放在盘子里,上面叠上一层奶油,再叠上一层饼干,再叠上一层奶油、一层饼干,然后解释说“沉积岩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叠加而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最下面的一层岩石最古老、最上面的一层最年轻。”全班同学在哈哈大笑中接受了其解释。又如在学习了“密度流”后,有学生从家里拿来了一只长方形的金鱼缸,放入清水,然后在一杯盐水中加入蓝色色素,沿着鱼缸边缘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见蓝色盐水沉到缸底,并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他用这个小实验证明了密度大的海水会在密度小的海水下面流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准备器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科学探究者。地理新课标将实验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发挥小实验在地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地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