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宗旨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促成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设想以展示材料、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动手实践,归纳总结为教学程序,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参与性和开拓创新性,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符合新课改所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
展示材料、创设情境:
展示材料,是展示课本的文字,教师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自课本、地理图册的地图,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教具,教师制作的flash,课件,视屏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材料,诱导学生去分析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找出地图,地理图表的阅读办法,视屏、flash、课件中的核心内容。从而构建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乐于学习,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的的平台。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由于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不强,地球的运动一直是一个不好突破的教学难点,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传,公转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形成深刻的映像。讲到气象灾害时,播放一段《超强台风》的录像,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对台风的形成,台风眼,台风眼附近风力,台风危害程度的理解将终身难忘。
设疑探究、动手实践:
设疑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最为关键的环节,正如所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与学生知识程度相适应的问题,由易到难,形成梯度,层层递进,以便学生可以跳起来摘到苹果。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但也要趣味盎然,避免呆板枯燥,善于刻意求新,平中出奇,于无疑处生疑。设计问题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设计的问题流于形式;设计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无法解答,易于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陷于沉默,教师陷于被动。例如,在讲中国人口的分布时,提出观察人口分布的特点,提示先看图例,再看地图,学生很快便得出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的结论;进一步设疑,观察那两个地点之间连线,中国人口的稀疏稠密便泾渭分明,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对比,便可发现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界线。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讲太阳高度角时,教师可在室外树立测影杆,利用春秋分日、冬夏至日的特殊时间,得出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φ-δ)。
归纳总结:
播种是为了收获,开花是为了结果。教师一定要适时的对学生的思考、回答进行总结,将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的一个个珍珠,用线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达到学生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处理知识、把握知识要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讲气候形成的因子时,分析过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下垫面、地形、洋流运动等后,及时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判断气候的成因,分析气候的形成,利用已知的条件,自己去分析一地的气候特征。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各类地图阅读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