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而“诱思探究”教学最关键最典型的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发人深思的情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意是不到苦思不解之时,不去开导;不到想说又说不出口时,不去启发。用现在的话应是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愤、悱”的地理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呢?
一、巧设疑问,以疑诱思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行地理教材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对概念和原理既有理论性阐述,又有图表说明或案例分析,乍看起来,无疑可寻。这就要求教师去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巧设疑问,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地理》七年级下册有熟悉的亚、欧洲的河流,亚洲众多的大河一般发源于中部山地和高原。我提出:“一般”在此有何意义,不一般又怎样呢?学生能举出实例吗?这样,通过设疑,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添味加料,以趣诱思
获知犹如进食,味美则食欲大增。学习也是这样。教学中有些知识如果强制学生去记,则学过就忘。教师若能添味加料,赋予内容以某种趣味情境,则枯燥的地理知识就会变得韵味醇厚。如讲到西亚的石油丰富,形成以波斯湾为中心的石油带,引发海湾战争,原因是损害了美国在波斯湾开采石油的利益,因为美国大部分石油来自海湾。这样的“添味加料”,学生学得主动,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三、奇中揽胜,以奇诱思
“奇”能以强大的刺激力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强烈兴奋。有奇必有思,故教师要善于用奇,以奇引疑,以奇促思。
如教学“大陆漂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煤是地质时代植物变成的,但人们在寸草不生、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却发现了厚达千米的巨大煤层;在非洲和印度,甚至靠近赤道处的热带地区,却发现了古冰川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因奇“愤、悱”时,我告诉他们:我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将得到解释。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用借喻,以喻诱思
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地理学科中抽象内容很多,教师要善于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说明抽象的理论,巧用借喻法,从而使深奥的道理变浅显、变有趣。
如“地球运动”的教学,单用示意图讲解,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表情疑惑。这时可借喻:用甲、乙两个同学,甲在原地不动,乙进行自转,同时绕甲转动。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观察、体验的情境中得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含义和原理。
五、以旧引新,以联诱思
新知识的获得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帮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联想规律,在讲未知时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如在讲解风向时,风是空气由高压中心吹向低压中心,但是与同学们原来的想法不一致,而是发生了偏向,这与同学们学的物理学中的惯性有关。风向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加之叫学生上黑板画风向(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六、情真意切,以情诱思
教师上课要情真意切,才能激励和感召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该喜则喜,该怒则努,该忧则忧,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他们思维的升华。
如在讲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时,我用低沉的、如泣如诉的语调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灾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语境使同学们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才能预报地震,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七、诱导争论,以辩诱思
人的大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的动机,闪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矛盾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展开辩论,以辩促思,以辩明理。如,在讲述“大气保温效应”前向学生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否这个地方的气温就很高呢?让学生展开辩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不深入理解有关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特点是不行的,不善于分析问题也是不行的。因此,有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