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宝殿面阔七间,与作为献殿的五间抱厦联为一体,十分宏伟壮丽。殿内供有释迦佛、弥陀佛和弥勒佛,以及骑狮文殊、驾象普贤和十八罗汉像。无梁殿为明代青砖券构而成的穹隆式建筑,宽七间深四间,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镂刻富丽。
千钵殿里,供有十一面千手千钵如来像。铜殿高两丈,以紫铜铸成,内外贴金,金碧辉煌。殿前原有五座各高两丈、形式不一的铜塔,分别象征文殊菩萨的五智,因此又称“五髻塔”或“五方佛塔”。但其中三座覆钵式嗽嘛塔和合壁式塔已不知去向,只剩两座楼阁式塔仍巍然屹立。铜殿是五台山的著名宝物,闻名海内外。它与峨嵋山金顶上的铜殿,同为明代高僧妙峰大师所造。
后高殿是最后一层殿宇,它地形最高,可俯瞰全寺,故以为名。显通寺内还藏有明版经藏和华严经字塔等宝物。寺门前有钟楼,雄伟壮观。钟楼下层有一洞门,为街巷的通道;上层四面有迴廊,楼房内悬一口巨大铜钟,为明代正统年铸,重达9999 斤半,上面刻有楷书经文一万余字。以巨木击之,声传全山,余音经久不绝,又是寺内一宝。
塔院寺紧挨着显通寺,在显通寺之南,台怀镇白塔下。它是五台山的象征与标志。无论从台怀镇上平视或仰视,还是从四面的五峰顶上俯视,都一眼可见大白塔傲然耸峙于群峦绿掩、众寺环宫之间。遥遥望去,素洁如白鸽展翼,雄壮似镇山之碑;又婉如一支高标领航的旗舰,率五台万千舻舸,遨游于天地苍莽之间。
菩萨顶在显通寺北面的灵鹫峰上,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因菩萨顶为文殊居住地,故又名真客院,亦称文殊寺。菩萨顶创建于北魏。明永乐年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因大喇嘛居菩萨顶,此顶遂成了黄庙(即喇嘛庙)之首。菩萨顶上有殿宇430 间,占地3 公顷,其格局均按皇宫模式建造,上覆三彩琉璃瓦,下铺青色细磨砖,十分富丽堂皇,为诸寺之冠。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大雄宝殿等建筑。文殊殿内的文殊菩萨驾骑青狮,手持利剑,头顶五髻,故又有“五台”为文殊五髻的说法。在佛教中,文殊和普贤是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而文殊是智慧和威猛的象征。菩萨顶为五台山风景区的最高处,在灵鹫峰的南坡,有108 级石阶,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佛宫。在佛教中,这108 级台阶,暗指人世间有108 种烦恼,走完这些石阶,一切的烦恼也都踩在脚下了。石阶尽头是一座装饰漂亮的三间牌坊,上书“灵峰胜境”四个大字,为康熙所立。在东禅院碑亭内,立有乾隆御碑一座,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 米,每面宽1 米,为五台山最大雕刻。碑上镌刻着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人们踏上这108 级台阶,都会想起《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酒醉如泥的鲁智深,步履蹒跚地登上台阶,砸开山门,演出了一出捧腹的闹剧,但却表现出他不服清规戒律的豁达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