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化地理学基础
一、文化地理学的概念
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社团、法律单位、科学教育机构、寺院等等)。与此相适应,文化地理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围很广,以至等同于人文地理学;而狭义的文化地理学专门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简言之,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
尽管地理学对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近代。但是,文化要素在地理学中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例如,在公元前401年,古代希腊人色诺芬的《远征记》虽然主要叙述军事行动,但他也详细描述了阿拉伯地区的景观、风俗和居民点等有趣的文化事实。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也掺杂有描写不同民族、地方风俗习惯的内容。例如,《山海经》即记叙了怪异的传说;各种地方志内容则更为广泛,山陵泉水、城乡道里、民间风俗无不具备。在近代,许多西方学者(如洪堡、李特尔等)都很重视对文化现象的探讨,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并对种族、语言、宗教等方面进行地理研究,提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立团体的各种文化特征复合体”的观点。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可发挥有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建设方面,文化地理研究有助于探索促进经济发展和影响生产分布和扩散的文化因素,以及正确理解文化在形成地区经济综合体中的作用。例如我国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民的语言、宗教、生活习惯、风俗、艺术爱好等都各具特点,因此,如果在这类地区进行物质文明建设,诸如选择农作物种类,安排农、林、牧、渔各业的比例关系,制订城镇分布的格局,确定房屋建筑的式样,以及商业和交通线路布局,等等,均应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能源的开发也常常涉及到文化地理的问题,例如建立一座大型水库,既要考虑投资和工程设施,还应研究淹没损失及居民的搬迁问题。文化愈是发达的地区,这个问题就愈突出。
2.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文化地理学可直接提出建设性意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为了活跃区域文化生活,增强文化中心的功能,可增设文教卫生、科研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文化落后地区,更要重视文化地理的研究,以促进这些地区特色文化的建设,增进民族团结,并进一步推进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实践证明,经济落后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落后;相同的设备条件在不同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地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率。其实,教育与科学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属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3.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探讨,即研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文化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为正确处理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一些学者在研究文化与环境关系时,曾力图“复原”古代文化发达地区的地理环境,探讨近代文明与气候的关系,或用环境来解释古代或近代文化中心的分布。例如1947年,英国S·F·马卡姆(Sir F·Markham)在其所著《气候与国力》一书中,认为从埃及、希腊到罗马的地中海文化是冰川后退以后几千年内气候变迁的结果,并试图寻找对体质和精神有益的“最优”气温,他还认为这样的气温是随着文化中心而转移的。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早就受到了批判。但是,环境不仅仅指自然地理环境,一定地域或民族的文化是多种环境因素制约的结果,探索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正确掌握该地区或该民族文化特点的形成过程,文化的复杂的传播和扩散影响的范围,它对该地区和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作用程度,这样,才能使有关发展文化事业的决策更为全面和稳妥。例如我国曾在藏族分布地区推广小麦种植和减少青稞面积的做法,则是未能正确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条件和游牧生活中食用糌粑(青稞粉等制成)的方便性和悠久的生活习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