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有完整建市规划,计划1990年人口为40万,2000年为80万人。建设面积为110平方公里,全市分18个功能小区,工业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主要发展轻工、电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五金、机械和石油化工。2000年要建成10个工业区等等。现已建成5个,上步已有10多家电子厂和17幢5—6层标准厂房;蛇口已有75家工厂,产品出口 70%;以广东浮法玻璃厂、钢厂、电子厂、铝材厂、修配厂、高级晒图纸厂、毛织厂等出名;八卦岭已有大型啤酒厂、塑料片材厂等10多家;水贝工业区还在建设中。
深圳市从生产、服务和管理三方面看,城市功能正在日趋完善。日欧美大财团已开始到深圳办大型工业项目。工农业生产总值增加迅速。但调整经济结构,理顺三大功能间关系仍有待努力。如对企业的改造,股份公司如何才能真正落实“企业法”等。深圳市已有良好的股票市场,说明股份制企业方向是对的。企业不是主管部门的附庸,可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向社会集资,发行更多股票,如最近发行7亿港币股票(B股)供不应求,连连升值。从沙头角保税区经验,也说明将来可进一步开放,把特区建成为一个大保税区。
2.珠海市 珠海市紧贴澳门,可称地接澳门,水连香港。澳门以旅游、博彩、工业和房地产建筑3大行业为主,对珠海市繁荣亦有帮助。珠海市原属中山县,1953年分出,1958年又再合并,1961年再分,1979年立市,1980年办经济特区,1983年将斗门划归珠海市管辖。珠海经济特区1980年成立时,面积只6.81平方公里,经两次扩大,1988年定为121平方公里。现全市面积为1630平方公里,香洲市区面积639平方公里。1989年全市人口48.63万人,市区20.25万人。并已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已有三资企业336家,“三来一补”企业990家。1992年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60亿元。1988年成立三灶管理区(简称西区)。
珠海市现在是省辖市,下辖香洲区、经济特区,带斗门县。共11个镇和1乡及斗门县8个镇、2个农场。经济特区只限于和澳门相连的拱北区部分,东北与香洲接壤,南连澳门,距香港36浬,广州140公里。基建到1986年止完成七通一平,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开辟港珠、深珠航线,区内5条干道,连结九州港及拱北两个口岸。开发6个工业区,有直升飞机机场。
珠海市原以香洲为基础,建国前是一个渔港,人口万人,建国后才升为县城。开埠时有商店1800多间,但是工业很少。建市时年产值只有4000万元(1978),以造船、渔机、水产加工、农机、农具厂为主。到1984年后,才渐发展,这是由于特区建立时,投资环境尚未完备,如没有铁路、机场,公路狭窄,港口设备差,到广州137公里公路,要过4个渡口。能源不足,人才缺乏,科学管理和科技水平落后,除农业资源外,本身亦缺少工矿业资源,加上依托澳门,澳门本身虽是自由港,但经济上也从属于香港,因此,吸引厂商来珠海投资比较困难,大部转向深圳及三角洲其他有利地区。故珠海特区头几年只能从事于发扬特区优势,开展旅游、商业、贸易、房地产和其他服务行业,但仍有不少困难。因此,着意解决投资条件,是珠海特区前几年的主要工作。1984年建成4座渡口大桥,把至广州的行程缩短2小时,路面扩至15米,成为国道。解决河网区交通(至斗门及西区),投资建桥、南水,南屏、井岸、新环、斗门大桥等均投资不少。广珠公路改造后1987年昼夜通车8399辆,现在有些路段已超过1.5万辆。开挖港口也是一大工程,因为珠海市是分成多块的市区,沿伶仃洋西岸分布,彼此隔离,故建港口十分必要,但是又当珠江口泥沙流所经之地,全年水色黄浊,沉积泥沙量大,浅滩发育,要挖出通海深水航道,才能建港。香洲建港70年,仍不能发展,即因水浅(只1米深),50吨船也要候潮进港。向东开敞,又要建防浪堤。1980年扩建后才可泊500吨货轮,吞吐量小,只32.6万吨(1985)。重点投资为九州港,为南海石油服务,合资6500万美元,建成650米码头岸墙,10万平方米港池,深8米深水航道,万吨泊位2个,5000吨5个,年吞吐量250万吨。但由于回淤严重,现只能作3000吨泊位使用,1988年吞吐量只46. 68万吨。前山港亦淤,最大能力为500吨码头,年吞吐量100万吨(计划)。最近拟着重开发西区,正在建造深水大港高栏港,可泊10万吨巨轮规划本世纪末吞吐量达到2000—5000万吨。广州—珠海铁路亦将于1993年兴建,是一条电气化准高速铁路,从广州通到高栏港。并拟兴建长32公里的跨海大桥,与香港屯门联接。这样,珠海的投资环境将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