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澳门一部分工业的内迁,使珠海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而先前投资的旅游、商贸和房地产业也是促使工业发展的动力。珠海风景与深圳的繁华景色大异,一入珠海顿觉宁静气清,风景天成,石疍松荫,马路宽敞,沿江海滨公园,“渔女献珠”市徽像立海礁上。石景山游览中心,即利用石疍累累的花岗岩热带风化地形建成,有22个石景群。由唐家花园扩建成唐家公园,有外资珠江度假村、白藤湖农民度假村等等,为本市各项建设累积资金不少。兴建了一批宾馆、酒店,1980—1986年接待国外人士266万人次,外汇收入6.78亿元兑换券。外商只愿投资周转期短、成本收回快的第三产业。1984年明确必需以工业为主后,工业才大踏步前进,198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才由1984年4.99亿元提高到6.76亿元,工业企业380家,建立了一个以电子、食品、轻纺、建材工业为主,化学、饲料、家具为辅的工业体系。这个发展模式与澳门发展模式相似,而和深圳不同。珠海特区中央没投资,全靠地方力量,这与深圳有香港财团,有先进交通工具,有全国支持,故深圳初期即有大量国内投资涌入不同。珠海一穷二白,没有这些条件,先行由第三产业发展累积资金,成为工业发展动力。1984年后,投资环境改善,外商投资风险有所保证,和明确特区以工业为中心后,工业才开始发展。故1986年后,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中,工业所占比重由不足10%,提升到95%,由“三来一补”提高到引进先进设备,如电脑程控插件机、环境及震动试验设备、镀金表壳生产线,全套制冰设备、汽车自动检验设备、多层线路板生产线等,产品不少有竞争能力。工业企业489家,市区内电子厂有26家,产值1.5亿,占市区内工业总产值37%(1987),成为工业支柱行业。金海电子联合公司生产的黑白电视机、中兴磁厂录像带全国知名。骨干企业有爱特、海城、狮山等电子厂等,为广东重要家用电子产品基地。食品饮料有珠江啤酒厂,年产4.26万吨,投资3000万美元。糖厂5家,日榨万吨。纺织服装厂20家,大部出口。商业方面建有九洲城购物村,特产有人造金钢石,远销各国。
特区的外向型农业也发展很快,引进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建立出口基地。香港每年需进口 270亿港元食品,加上澳门,由此推动珠海市外向型农业发展加速。如金鼎畜牧基地年产14万头瘦肉猪,150万只鸡蛋、50万只乳鸽,还有1个年产10万吨饲料厂。蔬菜特产也多,还引种日本青花菜、美国西芥、翡翠玉豆,建立3万亩基地以供出口。湾仔花田达300亩,创汇300万港元,南屏亦有基地3000亩。海水养殖也前途无限。桂山有养殖网箱1000多个,年创汇500多万港元。斗门人少地多,地价低,宜挖塘养鱼,全市56万亩田,50多万亩滩涂,6000平方公里渔场,计划开蚝田5万亩(可产3500多吨)、避风海湾网箱3000多个。特区15万亩水产基地、鱼塘现有4万亩,还可扩大,20个万头猪场(年产22万头瘦肉型猪)。特区有荔枝园5万亩,成为广东荔枝生产基地之一。
珠海市规划1980年订出,由于发展迅速,1985年修改,计划把珠海建成为工业发达,交通方便,商业、旅游业繁荣,郊区农渔牧业兴旺,美丽的滨海花园城市。人口35万,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特别注重建设现代化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以发挥珠海的特色。现在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7平方米,居全国城市的前列。同时,注重围海造地,1979—1989年围海造地15330公顷,等于全市同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7倍。
特区规划主要为两项大工程,一为拱北新市区,在拱北海关以北,连片开发25万平方米,投资6亿元商业区。二为西部开发区(511平方公里)。在三灶岛东北部建开发中心新市区,在高栏岛西南部建10万吨深水港(高栏港)及燃煤大型港口电站。本港可与西江联运,为开发西江流域重要港口,腹地广大,深入云贵高原,可适应下一世纪国际航运和经济发展要求。广珠高速公路、珠港大桥也是对本市发展有利。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