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水文也具有热带特征,如水量丰富,含沙量少,水质较好,河床稳定,分支众多等。而潮汐影响大也是特色。
(一)水量丰富,洪涝易生
珠江三角洲承受水量达3319亿立方米,为我国第二大河。各河流入三角洲流量每秒达9584立方米(高要7020m3/s、石角1310m3/s、博罗737m3/s、增江121m3/s、流溪河59m3/s、绥江217m3/s、潭江 65.5m3/s、新兴江54.4m3/s),三角洲年入海流量每秒10529立方米。三角洲河网丰足的水量,有利航运和灌溉,且年际变化不大。因西江干流长,支流分布均匀,中上游多为石灰岩区,地下水丰富,补给量多而稳定。北江、东江虽为暴流性山溪,但流量不大,故对三角洲影响较少。并且由于河面已接近海面(广州验潮站只高于海面0.35米、万顷沙西0.29米、赤湾为0米),故年径流稳定,为雨水型河川中所少见。
但径流年内分配却不均匀,4—9月为汛期,占年径流量72—84%不等。最高值西江在7月,其他河在6月,因西水路程远,雨期迟,而北江、东江4—5月已为雨季。但年变幅都不大,西江最大和最小年径流之比约为3倍,北江4倍,东江6倍,有利航运。
热带性还表现在雨季旱季分明,西南季风突发期即有锋面雷雨,秋多台风雨,故汛期长,由4月至9月,长达半年,洪涝水患易发生。汛期内有5次洪峰,即头造水(3月大水)、4月8(农历)水(小满水)、龙舟水(5月大水)、七夕水(即慕仙水)和中秋水(白露水)。其中以龙舟水(5月节前后)为烈。如1915年大水(7月12—14日洪峰),三角洲70%被淹(约7880平方公里),农田受淹648万亩,灾民378万。龙舟水是西南季风全面爆发式入侵大陆,在桂南、粤中形成锋面低槽,出现锋面雷雨所致。因锋面雷雨昼夜都可发生,雨期长,雨势大,非9月台风雨可比,台风雨只有3—4天,范围又窄(300公里以内),故台风引起的七夕水、中秋水均不如龙舟水汛期。1915年大水高要站流量为54500m3/s,横石为21000m3/s,且3江同涨,又受高潮顶托,故成巨灾。其实,一江暴涨就可对三角洲产生威胁,如北江下游三角洲1982年5月洪水,就是锋面低槽暴雨所致,清远站雨量5天达824毫米,石角洪峰达19380秒立方/米。汛期本来江河水已满,如出现一次特大暴雨,即可成灾。故三角洲水患大于四邻。
流量丰富也是形成多条放射河道的原因,它形成排洪水道系统结构形式,冲缺三角洲的发育,亦由于此。
(二)含沙量小,输沙量大
珠江含沙量小,平均值为0.1—0.3kg/m3,西江马口站最大也只0.32kg/m3。这是由于西江、北江多流经石灰岩区,溶解质多,悬移泥沙少;加上热带环境植被恢复迅速,水土流失较轻,泥沙带入河中较少所致。近年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相应增加。实测含沙量以马口1968年0.49kg/m3为最大。平均值为0.27kg/m3(长江为0.46kg/m3),故在世界大河中,珠江也算是含沙量小的河流(亚马逊河为0.06kg/m3)。北江、东江含沙量更小,最大值实测在三水为0.25kg/m3,博罗为0.17kg/m3。但是由于水量丰富,故年输沙量却不小,使河口滩地不断形成,有利围垦。
各河每年输入三角洲泥沙共达8745万吨(西江7530万吨,北江837万吨,东江295万吨,增江50万吨,潭江1223万吨)。年中以汛期为主,占91%以上,因此,三角洲的淤积也是以汛期为主。洪水过后,地面可留下几寸厚泥沙,难以排除,而在枯水季则河道又发生冲刷现象,这样河流就形成“滩槽分化”现象,洪期河滩淤高,河滩增高成为平原,枯水期河道冲深,河槽易固定,河道变窄加深。
河道推移质输沙量用沙波运行计得石角为50.8万吨/年(黄进,1977),各河共计753万吨/年(赵焕庭,1990)。有机质60万吨,化学径流约3000万吨,可见三角洲每年获得肥料也很多。主流西江流域有一半为石灰岩区,进入三角洲的河水含Ca2、HCO3-较多,水中Cl-、K++Na+离子也较丰富,但矿化度弱,一般在100—200mg/l之间,为弱矿化度水,反映了热带气候下物质淋溶较强的特点。河流水质一般为软水,pH值为7—8,故属良好用水。
(三)河床稳定,分支众多
三角洲水道由于滩槽分化,水道稳定,不易迁徙改道,如广州港即由于水道3000年不淤所成,今天仍能进3000吨海轮。因流量丰富,含沙少,潮流冲刷,使河道畅通,不致淤浅改道,故这些都成为三角洲内河建港的良好条件。
三角洲地面低,三江自山区涌入,形成放射分洪水道,但由于流量稳定,江河水满,各支流也不致淤浅改道,故形成分支水道众多的三角洲水系,这也反映了热带水文特征的影响。三角洲内仍有主流,如西江以马口峡至磨刀门为主干,与容桂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构成西江水系网;北江以三水至洪奇沥为正干,与潭洲水道、平洲水道、沙湾水道等构成北江水系网;东江石龙以后,经新塘出狮子洋为正干,与东莞南支流、倒运海、中堂水道、深海等组成东江三角洲水系网。总计提供优良航道达3000多公里,吸引市镇沿河建立。
(四)潮汐为主的三角洲水文区
三角洲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每天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由于三角洲径流强。故咸潮上溯受径流下压,但各地情况不等,可分3区:
1.潮流顶托区 在各河下游三角洲区,潮水不能入田,但能引蓄大潮涨潮顶托回流西江水,以抗春旱备耕。因这里洪水峰可高于田面6—7米,河道水位变化达10—13米,故可不受咸潮影响。
2.洪潮影响区 在复合三角洲围田区中,潮流与径流交绥顶托,但洪峰仍高于田面1—4米,不能利用潮差自流排灌。只枯水季有咸潮入侵,如广州可上溯至老鸦岗水文站,使江水不能使用。洪水威胁远大于咸潮。
3.咸潮影响区 在广大冲缺三角洲沙田区,田面低,且近口门,洪水易于排泄,涨潮涌入,对水位影响较大,田地赖涨落潮以自流排灌(潮排、潮灌)。在台风引起暴潮时,潮水位可增高0.5—1米。
三角洲潮差不大(约1米),为弱潮河口,但进潮河道纷歧,故潮汐对三角洲影响很大。汇潮点多达29个,汇潮点附近,水动力很弱,形成泥沙沉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