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国际旅游客流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距离、旅游资源吸引力、交通运输、相对费用、文化联系和政治因素。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和改变着世界的旅游地理格局。虽然产生国际旅游客流的前提条件,是在一些国家有旅游客源产生,而在另一些国家存在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包括气候、景观、沿海、文化和历史旅游资源),但是世界各国之间或各地区之间的旅游客流的产生,是所有有关各种因素相互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1.气候因素
在国际旅游格局中,气候因素起着明显作用,因为它决定主导旅游客流的流向和强度。
气候差异似乎是造成世界规模旅游客流的重要因素。世界的主要旅游客源地,位于中纬度和较高纬度地区,其气候偏冷而天气多变。欧洲和北美洲的主要旅游客流流向是自北而南,因为南部地区有比较温暖和比较稳定可靠的气候。在欧洲,是流向地中海;在北美洲则流向佛罗里达和加勒比海地区。最典型的例子是斯堪的纳维亚(北欧,北纬55°至北纬70°)的旅游者,他们在冬季到加那利群岛(非洲西北海岸外,北纬28°)进行包价度假旅游。冬季斯堪的纳维亚天气严寒,白昼相当短促而黑夜漫长。这种旅游一般每年要占离开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出外旅游人数的1/4~1/3。
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南半球,国际旅游客流流向为自南而北。如新西兰人常常向北到太平洋上的岛屿去旅游。
2.距离
两国之间的距离愈近,它们之间的旅游客流强度就愈大。国际旅游者的移动大多数是在附近国家之间发生的。世界上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客源主要都来自邻近国家。在北美洲,到达加拿大的国际旅游者,85%以上来自美国;到达美国的旅游者,60%以上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在欧洲,到达奥地利的国际旅游者,约65%来自与其邻近的德国、意大利、瑞士、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到达比利时的旅游者,55%以上来自邻近的荷兰、法国和德国;到达意大利的旅游者,55%以上来自邻近的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等。到达法国的旅游者,50%以上来自邻近的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瑞士;到达西班牙的旅游者,将近45%来自毗连的法国和葡萄牙。这些都说明,通常在毗邻国家之间,由于距离较近,旅游客流强度较大。
随着旅游者旅行距离增加,旅行费用和旅行时间也随之相应增加。在长距离旅行的不利之处与较远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二者之间,旅游者需要进行权衡取舍。这种“距离阻限作用”,促使旅游者首先选择更接近其本国、与远距离目的地类似的旅游目的地类型,而不选择距离远的目的地,尽管后者的特征或许更有吸引力。
因此,旅游客流强度必定随着距旅游客源地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这种关系可称为“距离衰减效应”。
3.旅游资源吸引力
在气候旅游资源、景观旅游资源、沿海、文化和历史旅游资源中,如果一个国家具有另一个国家所缺乏的旅游资源类型,那么旅游客流强度就会加大。旅游客源国缺乏某一具有吸引力的特定旅游资源类型,便会形成强大的旅游客流,流向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
荷兰大部分地区地面高度都位于海拔200 米以下,很多地方的地面高度在海面以下,因而被称为“低地国家”。荷兰的旅游者成群结队地涌向阿尔卑斯山国家,瑞士和奥地利成为他们第二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到该二国的人数仅次于到距离较近的法国的人数。一般每年荷兰的出国度假旅游者的1/6 到阿尔卑斯山。在德国,与其面积相比海岸线长度相当有限,而且海岸线在气温偏低的北部。这就促使德国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希望到南方地中海国家的海岸去度假旅游。在英国,皇家的壮观仪式能强烈吸引缺乏这种历史传统或根本未曾有过君主制国家的旅游者。中国极其独特又十分丰富的文化、历史旅游资源,正强烈地吸引着各国旅游者。近十几年来,自欧美到中国的旅游客流强度正在迅速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