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晴隆县的布依族中也流传有一个为了纪念一对年轻情侣而设置的“赶干洞”节。传说晴隆县县城东南的干洞,原来长年流有清彻的泉水,称作“清泉洞”。它后来却变成为干洞,其中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对分属两个寨子的异性青年阿韦与阿花相爱了,他们常在清泉洞旁对歌约会,双方父母也十分赞同他们的婚事,并预定清明时成婚。但此事被族长知晓,认为他们未经媒人上门行聘,擅自私订终身,是伤风败俗之举,因此,横加干涉。阿韦、阿花得知后,便于清明节时,偷偷来到清泉洞边,以洞为媒,跪拜天地,举行婚礼。族长在第二天带人前来问罪,阿韦、阿花被逼投清泉洞自尽。自此以后洞中清泉干涸,变成了干洞。也有传说是这一对恋人投洞以后,变成一对金画眉,远走高飞。附近村寨布依族男女受他们事迹的感动,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到干洞聚集唱歌玩耍,谈情说爱,年长月久,成了“赶干洞”的青年节日。现在更进一步已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集贸、文娱盛会。这种因受迫害而发生男女殉情的节日,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追求自由、盼望美好生活的意志的寄托和象征。
农历三月初三,是南方很多民族的共同节日。但其名称、内容、意义各不相同。属于青年节日的有海南岛黎族的迎春节,壮族、侗族的三月三等。
海南岛黎族的三月三,黎语叫“孚念孚”。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洪水为害,有一对名叫一肋杠发和百观任的表兄妹飘流到五指山下。洪水退去以后,不见人烟。为了传留后代,妹妹只好在脸上刺花,改变容颜与哥哥成婚。此后他们刀耕火种,互助互爱,生育子女,才使五指山地区人类繁衍、兴旺富饶。因此每年三月三,夫妇俩都要领着子孙,迎接春天,欢度节日。他们聚集到当地的牙南良、亲天峡、牡丹坡、报翠坡等传统的节日活动场所,由各村老人主持祭祖仪式。青年人要带糯米甜酒、竹筒香米饭,盛装上山。小伙子找到预先躲藏在树林中的姑娘,结伴跳起模拟生产劳动的打柴舞,狩鹿舞。休息时,对对情人共食香饭,互赠信物。夜间,大家围在篝火边对歌、摔交、钻火圈、荡秋千、跳竹竿舞,度过一个迷人的晚上。在这一年一度的迎春节里,结成无数对美好的姻缘。广西壮族的“三月三”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著名的歌仙刘三妹。刘三妹原来是在壮族民间传说中所使用的名字。后来由于传说的改编,刘三妹被改称为刘三姐。有的传说讲刘三妹与一个秀才对歌相爱,双双化作石像,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年轻的歌手,于是在节日中进行对歌活动。也有的说是因为刘三妹上山砍柴,被地主预先割断山藤,使她不幸落崖身亡。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连唱三天三夜山歌来表达对这位歌仙的怀念。所以这一天又有“歌仙节”之称。“三月三”壮族歌圩,不仅是青年男女充分施展唱歌才华,以歌交友,以歌斗智的节日,而且也是远近闻名的文娱活动,吸引了不少民族的人前来参加观光。为了欢度“三月三”节日,壮族人民要按传统制作五色糯米饭。在歌圩上,人流如海,歌声似潮,五言、七言以及五三言、七三言的壮歌,出口成章。唱者情意绵长,听者如痴如醉,成为歌手的盛会,青年人的天堂。在歌圩上除了对歌以外,姑娘还用精心绣制的上有彩带、下有流苏的绣球抛向中意的小伙。小伙必须反应迅速,稳稳接住。如果绣球落地,就要罚作游戏或唱山歌。在绣球漫天飞舞中,夹杂着笑声、歌声,流动着青年的欢乐。在广西都安一带,壮家人还要将煮熟的鸭、鸡、鹅蛋染成红色,用绳索连成串,在歌圩上,与异性对碰。如果姑娘同意结交朋友,在彼此碰蛋以后就会离开人群,择地谈心。假若姑娘不愿意的话,则用手护住红蛋,不让碰撞,以示拒绝。红色的圆蛋,成了打开爱情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