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语言通过形象地反映事物,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 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 教师语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 式。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艺 术的境界;有的教师虽然经纶满腹,却词难达意,语不传情。因此在运用语 言时一定要讲究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语音上,要求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句读分明,流利圆润,这样才 能有效地传出教师的思想感情和讲授内容。比如我国南方有些地区,把“热” 读成“叶”音,把“是”读成“似”;有人经常念错字,把“棘手”读成“辣 手”,把“雄伟”读成“宏伟”等;有的人语音极不标准,讲起话来南腔北 调,学生听不懂,又谈何理解呢?这里,处理字和音的关系,是教师表情达 意的基本要求,应以字带声,从咬字、吐字正确清楚出发,再要求发声优美 圆润,从而处理好字和声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清晰、明白、舒服。 如果教师只追求声音的优美,而忽视咬清字音,学生就听不清词意;反之, 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咬字吐字的清晰,而不注意声音优美动听,使语言生硬、 呆板,也会减弱语言的感染力。 (2)语调上,要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心理学生研究表明, 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降低,且 会导致人的疲劳。就教师方面来看,教学的内容有主有次,感情有浓有淡, 这就决定了声音应富于变化。如内容庄重,就用严肃的语调;感情兴奋,就 用高亢的语调,等等。总之喜怒哀乐,各有其音。因此,语调的变化,不仅 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求。另外,语调中还要注意抑扬 顿挫,即注意语言表达的轻重缓急,中断延续,并根据讲授内容来把握。当 讲激烈的的高潮时,一般要声调高昂,语速加快;当讲雄壮的结束时,要适 当停顿,使教学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应注意语调的变化 适度,不可大起大落,正好像马卡柯所说:“声调的运用应具有意义,…… 是为了能够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滥用声调最终 只能造成讲授的失败。” (3)语速要适当。教学中,教师能否把握好语速,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 可忽视的影响。语速过快,像打“机关枪”,发送信息频率太高,势必造成 学生听不清,记不住。反之,四平八稳的缓慢语速,像“催眠曲”,不仅浪 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且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大脑皮层转入抑制状态,出 现厌倦情绪,降低了听讲的兴趣与效果。合理处理语言速度,要考虑到学生 的年龄因素,学生年龄越小,越要相应放慢讲授速度,反之则可以相应加快;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处,要放慢一些,而学生熟悉的内容,则可加快速度; 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教学场所空间大,讲、听距离远,语速要相应放慢, 以免后面的学生听不见而产生脱漏;教学环境不安静,也相应放慢速度。 (4)选词造句要精心选择,细致推敲。汉语的词汇丰富,表现力特别强, 反映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可供选择的词不止一个。但究竟选哪一个最 准确、最恰当呢?这就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及教师的情感需要,认真分析比较, 仔细推敲,然后决定取舍,这个过程就是精选。宋朝王安石有名诗:“春风 又绿江南岸”。“绿”这个词,把大江两岸那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王安石最初并未用“绿”,而是先用“到”、“入”, 又改为“满”,经反复比较后才用“绿”。此外,还应极力避免语义的互相 重复、互相矛盾。如有的教师这样讲:“在难度比较大的技术面前,大家要 多想、多考虑……”这里“多想”和“多考虑”,语义是重复的,要删去一 个,否则会影响语言效果。在句型的使用上,教师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和目的 要求,精心选择最佳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句式,并善于使用长句、短句、口 头语与书面语,使教学语言明快、清楚、精练、严谨、活泼。 (5)教师还要努力借助于协调的手势、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增强语 言的表达效果,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此外,语言表达要新鲜、生动、 形象,这也是语言艺术性的重要内容。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