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珠江三角洲香港与澳门(3)

时间:2022-03-25 归属:中国的三大三
加以历年来世界各地的战争和动乱,使大量资金、人口、人才和技术流入,也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现在香港已成为亚洲航运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全市大部贸易依靠海运。1991年集装箱处理量已达620万标准箱,蝉联世界第一。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达1.04亿吨。空运货量不大,只61万吨(1987),但客运达1527.68万人次(1988),为国际航空中心之一。陆路通大陆有广九铁路、文锦渡公路、广港澳高速公路(未全部完工)等,为中国内陆转口贸易的通途,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枢纽,也是珠江三角洲进入国际市场最便捷的通道。这也是香港能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从城市结构功能上看,生产、消费、管理三方面是协调的,而且是相得益彰,使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成为一个繁忙而有发展的国际大城市。

  工业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即利用华人廉价工资、人力众多的条件,使产品能适应世界市场竞争。政府没有投资,而中小型厂商也能立足。1984年香港即有48992家工厂,雇用904709工人。工业总产值 90%外销,占本地出口总值95%。工业占全港生产总值25%。产品以成衣(34%)、电子(18%)、塑胶类(9%)、纺织(6%)、钟表(6%)5大类为主。共占出口工业7成多。这些产品都重量轻、体积小、污染性低、易运输,而所需原料、半成品也是如此,使运输成本降低,又能远销各地,对本港环境又无污染,又适应地租昂贵的形势。多层式工厂大厦和工住混用楼宇形式也很合乎香港市情。因此,以中小厂商为主的制品如制衣业主销先进国家,1973年后居世界首位。1987年出口值为617.76亿港元,向10大市场销售,厂家 7681家,员工237. 376人。电子业厂家1180家,员工78562人,产值 420. 3亿港元。玩具业出口值为世界首位(1972年以后),厂商2143家,贝工46198人,产值124.6亿港元,畅销美国。塑胶业全港5605家,员工77963人,产值 156. 39亿港元、畅销美国(50%)。钟表业 1978年后为世界出口首位,装配厂1302家,员工27270人,产值133.93亿港元,主销美国。工厂配置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依次向外扩展,如荃湾、新九龙地区已成新工业区,并在大埔、元朗建工业村,发展高科技、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工业,向工业多元化和技术升级换代方向进军。

  保证工业的发展必需保证与腹地间的交通。香港无论生产原料、销售市场都在岛外,工业养活全岛一半人口,故与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间都必需注意,从各地输入最好而又是最低价钱的原料和能源,成品又能畅通盈利最大的地区。故香港工业已不属于第三世界的加工区式工业,而是和发达国家经济联系起来的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因而服务于工业的行业如航运业、进出口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通讯业必需发展,才能保证工业的发展。香港运输业自珠江三角洲开放后飞快增加,尤以公路运输为快,5年间已增加 16倍货运量,1987年计,货运量7881.97万吨(航运7053.78万吨),客运5174.4万人。香港为远东航运中心,船队居世界第三位,1988年为5600万吨,支持香港进出口业的发展。香港是以转口贸易兴起的。到1988年,出口已达到2176.64亿港元。成衣占33%、纺织8%、玩具、首饰、金银器、塑胶制品15%、摄影器材、光学制品、钟表8%,电讯、录音广播设备7.6%,电动机械、仪器、家庭用品、电晶体、二极管7%,办公室机器、自动数据处理装置5%。这些都是适应发达国家需要的商品。进口占贸易总值一半,以原料、半成品为主。如人造纤维布料、电晶体、二极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塑胶模料、梭织绵质布料、钟表、钢铁等。食品进口以鱼类、鱼类制品、水果、肉类、肉类制品、蔬菜等为主,大部来自三角洲地区。还有矿物原料、润滑油等共达5508.74亿港元(1988)。

  至80年代,转口贸易已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支柱。1990年香港转口贸易总额达4140亿港元,其中与内地的转口贸易占85%,可见香港经济与中国内地间的密切关系。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给香港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以1979年与1990年相比,海外与台湾产品经港转至内地的贸易额增长了85倍,内地产品(包括港、台商在内地生产的产品)经港转口至海外市场的贸易额增长了42倍。

  房地产业实质上包括建筑行业,香港住房难是出名的,故建筑业也成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它是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收入(卖地)主要来源,仅次于香港4大行业的制造业,贸易、旅游而成为香港经济第四支柱,带动水泥,钢铁、采石、五金、卫生器皿、运输和消费服务等行业。1987年楼宇和土地交易达2262.66亿港元,并创建31平方公里陆地。在地形上成“石屎森林”(即高楼群)文化景观,吸引世界游客,并有利于世界各国银行、国际性银行,金融财务机构集中于香港,使香港成为金融业密度最高地区。平均每万人有金融机构3.6个(1986),当地称“银行多过米铺”,使香港成为第三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百家大银行,香港有76家,挂牌银行155家(1987),仅次于纽约、伦敦,名列世界第三。香港股票值人均为世界第五,为国际重要外汇市场之一。故金融业也是香港经济支柱之一,使香港政府成为有巨大盈余的政府,1987—1988年度盈余125亿港元,成为大英帝国东方明珠。保险市场也很发达,为世界保险业中心之一。通讯业随金融业而发展,而香港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即因通讯业的先进而实现。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伦敦、纽约和香港正好各处一方。伦敦企业停止办公的午夜时间,香港正是开始办公时间,香港收市而伦敦正是市道兴旺之时,纽约这时已在开市时间。三个金融中心联成一体,昼夜不停,左右着全世界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进程。现代化的香港亦为旅游业提供良好基础,使旅游业成为香港经济第三条支柱。现在香港已是世界性旅游胜地,也是省港澳旅游协作区的核心。它在国际贸易上属出口行业,可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力量。香港游客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利润高,比制造业还大(约20%)。由于香港为自由港,物价低,成为旅客的“购物天堂”入境手续简单,四季如春气候,世界良港,高楼林立,佳肴美味,都吸引海外游客。游客的消费中购物和住宿共占80%以上。中国大陆开放以后,更见优势。如1980年只有221万游客,1991年已接待603万游客,除分赴澳门游览外,还分赴珠江三角洲游览(300多万人次),使香港旅游业收入达300亿港元(1988)。

  香港城市结构的功能键全与管理工作分不开。首先,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促成货物进出口成本降低,手续方便,能源、原料取得较易。再政府没有通过行政和经济法规对工业和商业去加以限制,如抽税即只限于烟、酒、化妆品、燃料进口及公司利得税。税率低,有利于资本的累积。政府只管理工厂登记、进出口检查等项。但政府对于本港市场开拓,对各地贸易谈判(如进口限额、质量管制等)却很努力,为制造业、贸易业解困。建立有关促进会和质量管理中心,为工业发展服务,努力向自由贸易经济政策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也是政府中心工作。为保证经济繁荣,道路、交通、工业用地、水电等都有计划供应厂商(包括通过专利性公共事业公司)。外部环境如电讯,运输、银行业务等也尽力搞好。第三是提高工人技术,职员的积极性。如工人采用计件工资,白领阶层(职员)的高工资制,企业家所得利润越大税率越低,以鼓励资本家的形成等。使经济目的成为个人竞争和奋斗的目标,形成高度竞争的社会经济体系。在国际环境中积极和中国合作,以解决香港缺水、缺新鲜食品等生活问题,稳定市场繁荣。近期更利用三角洲廉价劳动力和地租,发展工业。

  香港在发展规划中,建立工业村(大埔村为65公顷,元朗村为72公顷),以提高技术水平。为解决工业过分集中而建立卫星工业城,有荃湾新市(958 000人)、屯门新市(547 000人)、沙田新市(700 000人)、大埔新市(216 000人)、粉岭、上水新市(149 000人)、元朗新市(128 000人)、和将军澳新市(240 000人),以分散工业。新市的形成也解决了居住难的困境,1986年已迁入人口30%多。投资1984年已用285多亿港元。为保证工业的发展,还计划扩建集装箱码头,解决货运困境。兴建新机场也势所必然,启德机场狭小,不能夜航,难与日本成田机场、台湾桃园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竞争,应另择地兴建,机场面积应为9平方公里,客运能力每小时达15000人。另与中国大陆加强沟通(快速火车、高速公路等),兴建港珠(海)跨伶仃洋大桥等,为扩大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努力。为改善投资环境则建立大亚湾核电站、深圳供水工程,使香港今后繁荣有所保证。省港澳是三角洲三大城市,鼎足而立,是珠江三角洲的明星,重视文化交流,加强教育,提高香港人文化程度,扩建大学也很有必要。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澳门 香港 珠江三角洲
  • 上一篇:珠江三角洲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市
  • 下一篇:珠江三角洲主要都市、乡镇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