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淀山湖 水面积63.7km2,接纳太湖泄水,出湖水经拦路港注入黄浦江;当黄浦江受潮汐顶托时,江水可由拦路港倒灌入湖,为一受潮汐影响的湖泊。湖泊平均水位2.42m,平均水深1.73m,蓄水量1.1×108m3,可调蓄水量0.85×108m3。现已为上海市郊区的水上游览区。
太湖地区西高东低,洪水向中部、东部汇集,众多的湖泊对洪水具有明显调蓄作用。太湖居中,可调蓄流域性洪水,湖西的洮湖,滆湖调蓄西部洪水;湖东的淀泖湖群可对太湖下泄洪下进行二次调蓄,构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的蓄泄系统,对太湖地区洪水起调蓄和削减作用。
3.大运河及运河网 大运河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止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河5大水系,全长1790km,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全程分为7段:北京至通县段称通惠河,通县至天津段称北运河,天津至临清段称南运河,临清至台儿庄段称鲁运河,台儿庄至淮阴段称中运河,淮阴至扬州段称里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因大运河沿程地势高低不一,其水流方向,水源及排蓄方式全河均不相同。由于近代海运和陆运的兴起,黄河以北的运河段早已淤积断航,黄河以南运河段尚能通航。长江以北的大运河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的设计路线。
纵贯长江三角洲的大运河河段是里运河和江南运河,同苏北的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耕茶运河、如海运河、通吕运河和苏南的锡澄运河等组成互相连通的运河网。运河网除了具有重要的内河运输功能外,还有排涝、引水的作用。据多年平均统计;江南运河(镇江谏壁闸)引江水量3.6×108m3,入江水量0.39×108m3;新通扬运河(宜陵闸)引江水量21.8×108m3,通吕运河(南通闸)引江水量7.4×108m3,入江水量0.5×108m3。总计江苏省沿江两岸引江水量83.8×108m3,入江水量24.9×108m3(不计引江至淮河水量)。
4.主要水利问题和治理措施 长江三角洲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经济区。建国以来,长江三角洲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整治了京杭运河,江水北调,开辟了太浦河、浏河、望虞河,沿江、沿海全面整修了堤防,建立不少港闸,并兴修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一个能泄、能蓄、能引、能控制的新的江河湖海的水利系统。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增及地区行政上的不协调,在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防御洪涝灾害工作上存在不少问题:
(1)水乡泽国、但水资源不足 长江三角洲多年平均雨量1000mm左右,尚属丰沛,但其年际、年内变化较大,产水量不高。如江苏南部(25160km2),年雨量1060mm,年径流总量69.4×108m3,年产水模数25.2×104m3/km2,低于长江流域(53.1×104m3/km2)、淮河流域(31.3×104/km2),为我国南方产水量最低地区。在江苏省与长江相通地区(3.90×104km2,太湖、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和义征、六合、南通沿江各独流河),如不计长江过境水量,只算当地水资源,则人均水量360m3,亩均水量388m3,仅分别为全国人均水量(2816m3)和亩均水量(1835m3)的13%和21%;其中人均水量是全国各流域中最小,亩均水量仅略高于海河和黄河流域。按现有供水能力,干旱年(保证率P=75%),经供需平衡分析,则缺水12.75×108m3。如以太湖地区为单元计算,不计引江水量,年水资源总量(含地下水资源)162×108m3,人均水量仅512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8%。最少是黄浦江流域,人均水量仅有170m3,是全国人均水量的6%。如加上引江水量,太湖地区水资源650×108m3,人均水量和亩均水量仍低于全国均值。太湖地区在现有供水条件下,今后若遇一般干旱年份(P=75%),由于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会产生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估计缺水60—70×108m3;严重干旱年份(P=95%),则可能普遍缺水。如遇1971年型(P=94%)大旱年,则需从长江引水100×108m3来补缺。可见,长江三角洲虽为水乡泽国,但当地水资源严重不足,即使用现有的引江水量,缺水问题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