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中国城市的水源(10)

时间:2022-03-30 归属:中国城市历史


  唐代的扬州罗城主要靠运河供水,运河纵贯全城,不仅航运方便,而且水源丰富。当时扬州城内的运河,自齐浣开伊娄河把它的流向基本固定下来。杜亚于贞元四年(788年)因官河填淤及侨寄衣冠、工商等侵衢造宅,行旅拥滞,又疏浚了运河。宝历二年(826年)王播又因扬州官河水浅,从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自东屈曲,至禅智寺桥通旧官河。运河自南而北过扬子津纵贯罗城到蜀冈下,沿邗沟故道折向东,再横贯罗城到禅智寺,接湾头通扬运河,再折而北去。另外,沈括在《梦溪补笔谈》中记载了城内自南而北的两条水道和折而向东的一条水道。纵贯南北的两条,据考证,一条直对衙城(即子城,位于蜀冈上)南门、偏宋大城之西,宽约30米,即官河;一条直对衙城东濠,纵贯宋大城南、北两门,宽约15米;东西向的一条紧邻蜀冈,与古邗沟相会东去。这三条运河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由于有纵向和横向的运河通过城内,扬州城的供水自然以运河为主要水源。

  明清时扬州城内仍有纵向的三条运河,今天仅有一条城河纵贯城的西部。城河以西的运河,即唐代的运河,今为汶河路;城河以东的运河,今为国庆路。这种巨大变迁主要是城市供水发生根本变革的缘故,即由地面水供水改为地下水供水,运河自然被废弃。同时,京杭大运河从扬州城东通过,已成为扬州水路交通的主干道,城内也无需再留更多的运河。

  苏州 

  苏州即今苏州市,是太湖平原最早兴起的著名城市。城址以运河为骨架,自春秋吴国建城至今,历时两千余年,城址从未转移过。运河既是航道,也是城市供水的渠道。

  苏州城的运河体系有三横四直,实际上支渠很多,密如蛛网。运河体系不断变迁,清代的三横四直是:第一横河,自阊门水关桥起,经至德桥、张香桥至娄门;第二横河,自吴县学前渡子桥,经太平桥、顾庭桥至城河;第三横河,自孙老桥起,经织里桥、望门桥至葑门水关。第一直河,自皋桥起南行,经黄牛坊桥、来远桥南下稍东至盘门水关;第二直河,自单家桥起,经都亭桥、查家桥西行至杉渎桥转南至葛家桥,西行至新桥;第三直河,自齐门赌赛桥起,经北新桥、跨塘桥往东与第一横河交汇,南行经任蒋桥、顾家桥稍西行与第二横河交汇,南行过金母桥、夏侯桥与第三横河交汇至仓桥南行往东,经帝师桥、砖桥至葑门水关;第四直河,自华阳桥起,经通济桥、苑桥西行会第二横河,过尽市桥、望信桥,自此稍东南行会第三横河,过望门桥出葑门水关。

  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了城内河道,开通了联系全城水系的城心河道,城心河西自普济桥,南行第二直河,由范庄前玄妙观往东,经四通桥至悬桥,穿过第三直河,又东至新桥,过第四直河,往东入城濠,出娄关。城心河居城中心,开通后,三横四直河水,左右逢源。明清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第二直河淤塞。现在苏州城内只有三横三直河道轮廓,全长25千米。

  苏州内城河道伸入市区,奠定了苏州城市的格局。苏州的街道与河道平行,凡属横河,街道大多在它的北岸;凡属直河,则街道位于其东,水道陆衢相结合,成为苏州城市的有机系统。

  商业街也沿河分布,河道交叉处与道路交叉的桥头及渡口等处,往往形成交通及商业中心。居住区的布局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门临街,后门滨河,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河道既是饮水之源,也是洗衣淘米所在;既是交通航道,又是城市生活空间的延伸。但是,历代城市建筑的兴废也使市区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抬高,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地形,造成内外城河水体不易自然交换。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内河面狭窄,如今最窄处不足2米。许多河段堵塞,河流流量小,流向又顺逆不定,造成苏州市排水困难。但是,由于现在采用地下水供水,除几条运河仍为航运干线外,大部分运河已不受到重视。而且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后果十分严重。

  西安 

  西安即今西安市。唐以后失掉了国都地位,城区也随之缩小,地面水供水也不受到重视。但由于地下水咸卤,曾多次争取引用地面水,解决城市供水问题。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陈尧咨首先疏凿龙首渠,导浐水入城。但陈修复的只是唐代的龙首西渠,元初又淤塞。元代在疏凿龙首西渠导水入城并灌注兴庆池的同时,还疏凿了龙首东渠,导浐水入安西王宫。宋元两代的龙首渠,渠首已高悬浐岸,进水十分困难。

  明成化年间,项忠、余子俊在疏凿龙首渠时,把渠首由秦沟村上移至留公,供水充沛。龙首渠入城后分为三派:一从玄真观南流转羊市过咸宁县府(今县门北街)西流,转北过马巷口;一从真武庵(东门里往南)北流;一从羊市分流过书院坊西入秦王府(今新城)。与此同时,还在城西开凿了通济渠。通济渠是从丈八沟(亦名丈八头)引河水北流,至南窑头又转向东北流,从西门入瓮城。入瓮城内南流,由水门出瓮城外,沿城而南过一敌楼,复入城,东南流至白鹭湾,折而东北流,至牌楼南又正东流入地下砖渠,分三派:一从长安县府(今西安教育学院)东流过广济街,又东过大菜市(今大差市)、真武庵出城,注入东城壕;一从广济街北流,过钟楼(今迎祥观),折而西,过永丰仓前入贡院(今儿童公园);一从广济街直北过麻家十字街口,汇入莲花池(今莲湖公园莲湖)。通济渠的三派主要供给西城用水。

  清代对龙首、通济渠还多次疏浚过,但上游截水灌溉,入城之水甚微。加之康熙时西瓮城甜水井的凿成,水源旺盛,对引用地面水已不是十分迫切,故对渠道的疏凿多不及时,时修时坏,不能正常供水。清末,龙首、通济二渠水仅注入城壕,护卫城墙,入城之道早已淤塞。

  地下水供水 中国著名地方城市除开渠引水外,地下水供水也从未间断,而且,随着凿井技术的发展,愈到近代,则多数以地下水供水为主,以地面水供水为辅,成为中国地方城市供水的一大特色。这是因为地方城市财力有限,开渠不易,加之城区地面来水较少,就更不愿从较远的地方寻找水源,开渠引水。

  宋代重建的太原城,就采用地下水供水为主的方针。宋代废毁晋阳城后,于晋阳城东北的唐明镇另建新城,也就是北宋以后的太原城。地下水是宋以后太原城的主要水源,太原城市位于东西山之间,西有汾河,地下水极为丰富,且埋藏浅、水质好。太原城内著名水井有丹井,位于晋府东城门内,上有楼,味极清冽;龙王庙井,在文庙西北隅大新街龙王庙前,“有数孔,味极甘美,为晋省第一”;星聚泉,在学宫前;八角井,在恭将府街北;东园水井;水西关太平寺清初建有甘泉井,“清冽逾常”。直到1941年前,太原市内北仓巷、松花坡等街有水井11处,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形式。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中国 城市 水源
  • 上一篇:中国城市的园林
  • 下一篇: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