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包括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 5个山岭,故又称“五岭”。西起广西北部,横贯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四省边境,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是东南丘陵的主干,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分水线十分曲折。它的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的可达2 000米上下。
南岭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在一连串的花岗岩体造成的山簇之中,夹着许多低平的隘口和盆地,它们常常成为南北来往的交通要道。其中最重要的隘口有三:一是江西与广东间的梅关,联结着章水(赣江上源)与浈水(北江上源)的谷地,现有公路从这里通过;二是湖南与广东间的折岭路,联结着郴水(湘江支流)和北江支流的谷地,京广铁路就循着这条河谷和隘口进入广东;三是广西东北部的兴安隘,联结了湘江和桂江上游的谷地。早在2 000多年前,秦代劳动人民就利用这里有利的地形,开凿了一条沟通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叫做灵渠,也就是兴安运河。如今的湘桂铁路也从这里通过。
南岭不很高,地形也较破碎,但仍然不失为中国南方的一条自然地理界线,对拦阻寒流南下仍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南岭以南的气候终年温暖,没有严寒的冬天,农作物一年可以三熟,庄稼终年生长,成为中国发展亚热带、热带作物的主要地区之一。而岭北冬季比较寒冷,瑞雪纷飞、漫天皆白已不是罕见的景象。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的说法,生动地描写出南岭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南岭山系大致也是中国华中和华南的地理分界线。
4.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峻的山脉。藏语“喜马拉雅”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它耸立在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西起帕米尔,东到雅鲁藏布江的转弯处,全长2 500公里,绵延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之间,略成向南突出的弧形。
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在6 000米以上,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山脉的平均高度。7 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之多;亚东以西, 8 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有11座,其中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13米,外形如金字塔,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曾被人们与北极和南极相提并论,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1960年5月25日,中国年轻的登山运动员战胜了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天险,创造了首次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记录。1966年和1967年,中国一支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队和当地的农牧民一起,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其中重要发现之一,是在喜马拉雅分水岭南侧海拔4 800米的聂拉木县土隆地区,采到生活在1.6亿年前的巨大的鱼龙化石,并定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图20)。根据地层和化石特征的研究,西藏喜马拉雅鱼龙所生活的年代,在地史上是晚三叠世(距今约1.8亿年)。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地区在1.6亿年前,曾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海洋,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才使得原来的“沧海”上升,并成为今日的“世界屋脊”。而曾经横行一时的,像猛兽一样追捕着海中鱼类和头足类的凶恶的鱼龙,如今则已成了供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遗迹。1975年 5月27日,中国藏、汉族登山运动员又第二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进一步揭示了这个被称为“科学之窗”的珠峰地区的大自然的许多奥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重要科学资料,为开发、利用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不断变化,构成了高山地区具有特色的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由于山体特别高耸,所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异常明显。从海拔2 000米的河谷上升到8 000米的山峰,虽然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公里,但自然景色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山深林茂,郁郁葱葱,属常绿阔叶林带;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递减,喜暖的常绿阔叶树减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逐渐增加并转居优势,成为针叶林带;再往上升高到海拔4 000米处,由于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于是灌丛代替森林而出现灌丛带;更高则依次转化为草甸、地衣等自然带,海拔5 000米以上的高处便是终年积雪带。因此,我们从山下向山顶走,所看到的自然景色,就像从温暖的华南到严寒的极地所见的一样。在这么短距离内,自然景色有这么大的变化,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