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地心世界的秘密

时间:2023-01-04 归属:少年地理学
1.入地要比上天难
  现代科学的进步,使人们对地球的里里外外,已经有了不少认识。人类 早已乘宇宙飞船,穿过地球大气层,跨越月、地空间(从地球到月球),到 月球上探秘了——实现了人类遨游月亮的美梦。但是,人类对自己脚下的地 球的探深,却远没有像探空那样,达到如此辉煌的程度。人类向地内进军, 现充其量“身入”也不过数百米。即使变一种法子,借助探井了解地下,现 最大的钻井深度,也不过 10 公里左右,只有地球半径的 1/600。至于对于 10 公里以下地内世界的观察,可谓“望尘莫及”。真是入地比上天难。目前, 人们要了解地内较深处的秘密,只能是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对地球加 以“透视”,即用地磁、地电、地热、地震波等研究方法,间接探察地球。 特别是用人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记录,以揭示地心世界之谜。因为地 震波可以穿过地球内部岩石等物,返回时将地下信息带给人类,只要我们对 地下的地震波传播加以分析,就能够推测到地内的大概情况。
2.“千里眼”——地震波
  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两种。纵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通过。而横 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我们根据它们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和横波不能通 过液体物质等特性,已发现地球内部并不是浑为一体的,而是有着明显的层 次结构,这就是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如果是有规律 的发生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在递变着。地震波若在某 一深度发生突变,这种波速发生变化的面,可称之为“不连续面”。它标志 着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若干同心的球形面。在整个地球内部,人们通过地震 波这个“千里眼”,现已发现有两个“不连续面”最为重要:一个是“莫霍 面”,另一个是“古登堡面”。“莫霍面”大约在陆地地壳平均 33 公里深处, 纵波速度为 7.6 公里/秒,横波为 4.2 公里/秒。此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 霍洛维奇于 1909 年研究地震波时发现的,故采用了他的名字,叫“莫霍洛维 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 面”在地球 2900 公里深处,这里纵波速度由 13.64 公里/秒突然降为 8.1 公 里/秒,而横波在此完全消失。古登堡是美国地震学家,1913 年从地震波的 传播变化,发现了在地下 2900 公里处有这个不连续面,即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面。
3.地震波带回来的信息
  人工地震波对地下的“侦探”,使我们了解到地内世界的许多秘密:地 球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物质是分层分布的,即固体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 核三个大的圈层组成。
(1)地壳
  关于地表的模样,人们是很容易了解它的。通过地震波反射回来的信息 资料,我们知道了从地表到莫霍面,是地壳圈层的“辖区”。 地球地壳,根据其本身特点的不同,还可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 陆壳平均厚约 33 公里。高山地区厚度较大,我国西藏及天山地区可达 70 公 里。海洋地壳平均只有 7.3 公里厚。大陆地壳又可分为花岗岩层和玄武岩两 层。由于花岗岩层化学成分以硅铝为主,又称为“硅铝层”。玄武岩层化学 成分以硅镁为主,故又称“硅镁层”。海洋地壳只有玄武岩层,而没有花岗 岩层。海洋地壳由于“海底扩张”不断产生新壳,年龄一般不超过 2 亿年; 大陆壳要比海洋壳古老得多,有些古老的陆核(地质)年龄可超过 30 亿年。 地壳表层岩石平均密度为 2.65 克/厘米 3,向下压力增大到地壳底部, 密度可增至 2.9 克/厘米 3;温度能达到 1000℃左右;压力达 10000 多个大 气压。地球整个地壳的质量有 5×1019 吨,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 0.8%,体 积占整个地球的 0.5%。对整个地球来说,地壳的质量和体积比起来还是个 小数。
(2)地幔
  地幔受地壳隔离,人们是直接看不到的,只有当火山喷发时,地幔才将 它的一部分岩浆“产品”,送到地面上加以“展示”。地幔的“辖区”,为莫霍面以下和古登堡面以上所包的一个大环状圈层,也即地壳与地核之间的 过渡层,亦称中间层。由于它像房子的帐幔一样遮住了人们从地壳角度察看 地核的视线,故称其为“地幔”。这个圈层的厚度在地下 33~2900 公里的深 处、其厚度比京九线(2536 公里)还长。 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度在地下 33~1000 公里,主要由橄榄岩 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层”。该层岩石比较软些,为地球岩浆的发源地,也 称做“软流圈”。火山喷发、地震活动、地壳运动等现象的发生,都与它有 着很大干系。下地幔深度为从深处 1000~2900 公里,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和氧 化物组成,因铁镍成分显著增加,故又称“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层”。地幔 的密度,从上部的 3.32 克/厘米 3,向下可递增到 5.66 克/厘米 3。底界面上 的压力,也增大了很多,高达 140 万大气压。温度从上部的 1200℃到下部增 到 2000℃。全球地幔的质量为 405×1021吨,占地球总质量的 67. 8 %;体 积占地球总体的积 82%。质量和体积,都是固体地球的冠军。
(3)地核
  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 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 5155 公里处。因 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 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 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纵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关 于内核的物质构成,学术界有不少争议,许多人认为,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但究竟是何物,这一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证明。此外,内外核也不是 截然分开的。有的学者认为,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 层”,深度在地下 4980~5120 公里之间。 地核的密度很大。从外地核的 9.5 克/厘米 3可增至地心的 13 克/厘米 3。 压力可达 300 万~370 万个大气压。即使最坚硬的金刚石,在这里也会被压 成黄油那样软。这里的温度可达 4000~6000℃。地核的质量为 1.88×1021 吨,占整个地球质量的 31. 5 %,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 16. 2 %。地核(包 括内、外核)体积与月球相比,其空间能装下 8 个月球,或一个火星。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心世界
  • 上一篇:由板块拼合的岩石圈
  • 下一篇:地球如何在跑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