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大国,领土面积为 960 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半球的北半球,背 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 梯逐渐向东下降;加上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形成了我国如下三大 气候特点: 其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表现为:以热量来分,自南而北有赤道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六个热量带,外加一个高原气候区; 以干湿程度分,由东往西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种气候区。此外, 由于西部地势起伏较大,气候还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布特色。 其二,季风气候显著。由于中国受太平洋和亚欧大陆海陆差异影响,又 形成了冬、夏季风交替的格局。夏季大陆气压比海洋低,形成了由海洋吹向 大陆的偏南风(夏季风),此时雨热同期,构成了中国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的气候特征。冬季大陆气压比海洋高,又形成了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冬 季风)。此时寒冷干燥的冬季风控制着中国北方和南方广大地区,致使全国 普遍降温,并且少雨。夏季风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故自南而北,我 国出现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我国是世 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国家,夏季风影响最显著的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 60%以上。 其三,大陆性气候强。我国的准噶尔盆地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地区, 离四大洋最近都在 2400 公里以上。我国以温州—南平—英德—柳州一线为 界,此线以北的全国绝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大陆性气候。其特点表现为气温 的日温差、年温差都很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差较高于世界同纬 度地区的平均值。 降水也主要集中于夏半年(4~9 月)。从大陆性气候的地区分布趋势看, 越向西北内陆、大陆性气候越加典型。
(2)中国的气候“冠军”
我国是个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国家。在这气象万千的大千世界,我国产 生了许多中国之最的气候“冠军”,显示了中国气候的突变幅度之大。
我国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1941 年 7 月 4 日,在这里曾测 到一个 47.6℃的气温极值,创造了我国绝对气温的最高记录。吐鲁番盆地因 而被称为“火洲”。1965 年 7 月 15 日,在吐鲁番的民航机场的观测站,又 测得了 48.9℃的高温值。1975 年 7 月 13 日,该民航机场又报出“冷门”, 气温测值又升到 49.6℃,成为我国迄今为止的全国最高气温记录。这个“火 洲”,“冠军”数还不仅此一项,这里的 7 月平均气温为 33℃,午后平均最 高气温高 40℃;6 月上旬至 8 月中旬平均气温为 30℃以上;全年 35℃以上炎 热日数平均有 100 天;全年 40℃以上的酷热日子有 38.2 天;最热月 20 厘米 深的平均地温为 35.6℃。上述指标,个个都是全国冠军。至于这里在沙滩中 烤蛋,墙上烙饼,即使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火洲”为什么会这样热呢? 主要原因是吐鲁番盆地地处我国干旱内陆,这里远离海洋,降水极少,即使 有零星雨滴,雨不到地面就会被烈日蒸发掉;炽热的光照,几乎全用于土壤、 空气的增温,致使气温猛升。另外,这里又是我国大陆的“低极”,四面高 山环绕,热气受到禁锢很难散掉。加上来自北山(博格达山)的焚风和来自 南面沙漠边缘的热风来凑“热闹”,更使“火洲”热上加热,奇热不堪。 我国的长江流域,有三个沿江城市,被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这 就是南京、武汉、重庆三市。这三市的 7 月平均温度,分别达 28.2℃、29℃、 28.6℃,极端最高温更分别达到 43℃、41.3℃、44℃。虽然盛夏它们的热度 不能和吐鲁番“火洲”匹敌,但在全国的特大城市中,已经是不多见了。形 成“火炉”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7、8 月份这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热气 流下沉形成了“伏旱”,加上地形为长江河谷地带、河面、湖面、水稻田面 水汽一并蒸发,又不易散发,致使这里成为夏季全国最闷热的地区。另外, 这三大城市人口稠密,加上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更为“火炉”凭添热 力。 我国吉林省的长白山天池创下一项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为 19.2℃的全国 记录。也就是说,当全国盛夏各地都在频频升温的时候,长白山天池的极端 最高升温值确是全国最低的。这种情况之所以产生,除与天池湖面的海拔高 度很高(2188 米)有关外,湖区(面积 9.82 平方公里)风大也是个重要因 素(所谓“山高风大”)。此外,长白山天池的年平均气温,也是全国最低 的,仅-7.4℃(黑龙江省漠河为-4.9℃)。长白山天池的年平均风速为 11.7 米/秒(相当于“暴风”级);月平均风速为 17.6 米/秒(12 月份);年大 风(≥8 级)日数(天)为 270.4 日(最多年份 304 日);年降雪日数为 142.1 日(最多年份 175 日);年积雪日数 254.4 日(最多为 268 日);雾淞(冷 凝在树枝上的冰晶)日数为 178.9 日(最多 187 日)。上述单项指标,也都 是在全国夺魁。
我国的“冷极”,最早出现在大兴安岭的免渡河。 1922 年 1 月 16 日,在这里测得的极端最低温为-50.1℃。1960 年 1 月 20 日,新疆富蕴站测值为-50.7℃。这样,“中国冷极”由我国的大东北搬 到了大西北。1968 年 12 月 27 日清晨,黑龙江省的漠河气象站又传出了-50.9 ℃的低温测值。这样,我国的“冷极”又由大西北搬回到大东北。1969 年 2 月 13 日,在漠河又一次创造了我国极端最低气温为-52.3℃的新记录,一直 保持到今天。 漠河不但是我国最冷的地方,而且由于它位于我国最北,故又有“中国 北极”之称。这里属于气候带中的寒温带,年平均气温只有-4.9℃,1 月平 均气温为-30.6℃,最低温小于-30℃的日数有 94.5 天,小于-40℃的日数 有 26.3 天。一年中漫长的冬季占 8 个月左右。春秋短促,夏季不足两月。如 果能抓紧农时,夏季也可进行春麦、大豆、白菜、土豆等作物栽培。由于这 儿位置偏北,冬季有时还可见到扑朔迷离的北极光。 我国降水量的分布,与各地距海洋远近有关。由于我国降水量主要来自 太平洋和印度洋,因此全国降水量分布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降水表现为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态势。从地域看,台湾省和西藏东南部, 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岛年平均降水量达 2400 多毫米。台湾岛东北 部的火烧寮(海拔 420 米)年最大降水量更高达 8408 毫米(1912 年),年 平均降水量也有 6576 毫米,为我国的“雨极”。火烧寮之所以雨多,主要受 “四风”影响:夏秋季有西南季风雨;夏半年有东南季风雨和台风雨;冬半 年有东北季风雨。后者从 11 月到次年 3 月(冬春季),寒雨纷纷,下个不停, 降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因为火烧寮四季都有雨可下,因此年降水 量颇大。 我国日最大降水量的“冠军”,也在台湾省,为台湾岛东北部的新寮。 1967 年 10 月 17 日~19 日,这里受台风影响,产生了我国气象水文史上最大 的暴雨。17 日 08 时~18 日 08 时,24 小时的最大降水量达 1672 毫米(相当 于一个普通男子的身高)。这个数值几乎赶上了印度洋中留尼汪岛的塞路斯 的 1870 毫米的世界暴雨记录,因而成为世界“亚军”。 1975 年 8 月 5~7 日,河南省中部的一些县市受“75.8”暴雨袭击,其 中暴雨中心的方城县郭林,24 小时最大降水量也达 1054.7 毫米。另一暴雨 中心泌阳县老河,6 小时最大降水量为 685.4 毫米,3 小时最大降水量 464.5 毫米,1 小时最大降水量 189.5 毫米,1~6 小时的暴雨级,均创我国历史记 录。这次暴雨使两个大水库溃决,不少中小水库几乎同时垮坝,损失之大无 法估量。 我国降水量最小的地区,为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柴达木盆地 西北部。这些地方距海遥远,地形封闭,水汽很难深入,年降水量测值均在 20 毫米以下,成为我国的干旱中心。其中,吐鲁番盆地的托克托站,年平均 雨量只有 5.9 毫米,有时甚至终年无雨,是我国雨量最少的地方,成为“中 国干极”。 风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结果。两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就会像流水一样, 由气压高的地方向低处流动,形成所谓“气流”。这种气流,就是“风”。
我国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长白山天池,这里年平均风 速达 11.7 米/秒,有“风池”之称。但从大风的强劲程度和年频率看,台湾 海峡中的我国澎湖岛,则更是大风最多、风力最强的地方,故有“大风岛” 的雅称。这里 6 级以上的大风每年平均就有 138.2 天。全年平均风速达 6.5 米/秒。冬季平均风速可达 17.2 米/秒(属于 8 级之列);最大风速更达 22.5 米/秒,可跃入 9 级!冬季所吹的东北风,它是我国冬季偏北风与东北信风“携 手”联合的产物。夏季所吹的西南季风,刮起来也十分强烈。 澎湖岛盛行大风的原因,还与它所处的台湾海峡这个大环境有一定关 系。由于台湾海峡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海峡,大风受海峡地势约束,在海 空阻力很小的情况下,海峡本身可起一种“狭管效应”,所吹的风成了“过 道风”,因此愈显猛烈。加之澎湖岛地处顺风口上,加上海岛地势不高(最 高点奎壁山仅 34 米),缺乏阻力,“过道风”就更显强劲。 在我国大陆上,还有一些大风多的地方,有的还被人们称为“风库”、 “风湖”、“风城”等。如新疆的哈密地区,有一段称做“百里风区”(从 十三间房经七角井到吐鲁番的兰新铁路沿线一带)的地带,就有“风库”之 称。由于这里大风很盛,1978 年 4 月 10 日,停留在红柳车站的三节各重 22 吨的货车车厢,竟被大风吹下路基。至于汽车被吹翻的现象,更是不少。这 里年平均 8 级以上的大风,多达 72 天以上,陆地上罕见的 12 级巨风,也曾 在这里出现过。据说,这里的人们出门时,要带上“三宝”才行。这“三宝” 是“水壶”、“风镜”、“大棉袄”。远在唐代,大诗人岑参路过此地时, 还曾留下这样的诗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可见,这个 “风库”很早就已经形成了。 “亚欧大陆桥”的我国最西站—阿拉山口,也是个大风多的地方。阿拉 山口旁的艾比湖畔气象站,年平均风速达 6.1 米/秒,每年平均 8 级以上的 大风达 165.8 天,最大风速 40 米/秒以上,最大风速更达 70 米/秒、这里初 建气象站时,所树的风向杆曾被刮倒,风速仪也被吹坏,发报的天线也常被 吹跑。因此,附近的艾比湖又称做“风湖”。 此外,我国河西走廊的安西,云南省的下关等地,也都是大风多的地方。 它们的风速,都有超过 30~40 米/秒的记录。安西也被人们称为“风库”, 有“安西风库”之说。下关还被人们誉为“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