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兴曲:近代地理学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是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时期。近代地理学是 产业革命的产物,并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走向成熟。近代地理学在初期曾 被地理学人称之为“新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时间”,大约有 150 年。
(1)创始国传来的信息
近代地理学最早创始于德国,德国还是“环境”、“区域”和“景观” 三大学派的故乡。近代地理学的两位创始者——洪堡(1769~1859 年)和李 特尔(1779~1859 年),都是德国人,二人均研究地表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 系;均重视探讨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依赖关系的深层次问题,这就使他们的工 作,有别于以往古代地理学那种一般性的描述,进而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洪堡和李特尔去世后,作为近代地理学起源地的德国,新人物仍层出不 穷。不少后继人物,对近代地理学发展,也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贡献主 要反映在对环境、区域、景观的研究上,研究者中有的并成为近代地理三大 学派——环境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的泰斗。其中,环境学派的代表人 物为拉采尔(1841~1904 年)。 除了以上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外,德国近代地理学时期,还有李希霍芬、 彭克父子、柯本等人,对开拓近代地理学有关领域也颇多贡献。
(2)其他国家的近代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起源于德国。由于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航路的打通,国际间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也日益扩大。19 世纪的最后 1/4 世纪,德国 “新地理学”,遂也迅速向欧美与亚洲的一些国家传播。首先是法国及德国 的一些近邻,接着是美国、英国、俄国及前苏联、日本、中国等,这些国家 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德国新学思潮的影响。这样,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世 界各国几乎都出现了近代地理学。这种由德国直接或间接传进的近代地理 学,由于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打上另一个民族 的文化烙印,而形成与德国学派不大相同的流派,成为各国新创建的并各具 特色的近代地理学。
(3)中国近代地理学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引进欧美近代地理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时间上要比西方晚一个世纪。 张相文(1866~1933 年)被中国地理学界公认为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启蒙 人,他最早写的一本有近代地理特点的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1908 年) 为中国高等学校第一部自然地理教科书。1909 年他发起在中国成立的地理学 术团体——中国地学会,为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 是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组织和文献。20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 高等学校纷纷建立起了地理系。翁文灏、竺可桢也是中国地理学界的著名学 者,他们分别毕业于比利时罗文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并都获取博士学位。 对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与形成,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竺可桢于 1918 年在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并任教授,成为第 一位在我国高等学校讲授近代地理学的教师。1921 年竺可桢所创建的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后相继改为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地理系,是中国最早的地理 系。他所编著的《地学通论》讲义,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地理教科书。他所培 养的一批批学生,后来许多人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地理事业的骨干。1934 年由 竺可桢、翁文灏等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并创办《地理学报》。1940 年, 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成立,又创办了《地理》刊物。1934 年顾颉刚和谭其 骧,还发起建立禹贡学会(1936 年正式成立)。以上地理机构和刊物,对于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4)近代的地理考察
前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中低纬度的大块陆地几乎发现殆尽。 通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一周远航,证实了地球为圆球体这点谁也不会再怀疑 了。人们考察的热点就转向地球南北两极和向世界大洋及大陆内部。在人类 探险史上,形成了第二次“考察热”。1909 年 4 月 6 日美国探险家皮里和助 手亨森及 4 个爱斯基摩人又到达了北极点。1911 年 12 月 14 日挪威探险家阿 蒙森,又第一个征服了南极点。1845 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对世界大洋进行 了最早的科学划分和命名,将世界大洋定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 冰洋和南冰洋 5 大洋。1876 年,英国派“挑战者”号考察船,又首次完成了 世界上环球一周的海洋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海洋信息资料。 1957 年 8 月 18 日,前苏联“斐查兹”号海洋考察船,用超声波测深仪, 测出了世界大洋的最深处深度,那就是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位于 该海沟的北纬 11°20.9′,东经 142°11.5′处,洋深为 11022 米(现改为 11034 米)。1960 年 1 月 23 日 8 时 23 分,美国“特里斯特号”深潜艇载着 美国两位科学家(皮卡德和瓦尔什),并首次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这个最深 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深潜的世界纪录。 对于大陆内部的探险考察,那就更频繁了。1879 年,葡萄牙人马泰乌第 一个进入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1899 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第一个登 攀了肯尼亚山(海拔 5199 米)。19 世纪,美国组织大批地理学者对其未开 发的中西部国土进行多次勘测,并获得了大量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调查资料,且绘成相应的地图。1868~1872 年,德国 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 7 次来华考察。瑞典人斯文·海定又 8 次来华考察, 并提出罗布泊是“游移湖”之说(此说以后被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家周 廷儒教授所否定)。随着中国国内考察的进行,我国地理学家在条件艰苦的 情况下,也组织一定人力,或参加中外的联合考察团(如中瑞西北联合考察 团),或国人自己进行科学考察。如严德一的青、康、滇边疆考察,徐近之 的青藏高原考察等。
3.新时曲:现代地理学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的发展也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即“现代地理学时期”。它的起步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也 有人认为在 60 年代初),至今仍处在开创阶段。 现代地理学的“诞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随着人类科技 进步而前进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在面对人类切身的一些大 问题上,如:土地如何合理规划?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区位如何选定?城市 发展如何布局?道路如何布网?人口猛增如何控制?环境怎样保护等等,一 系列人地关系问题,地理学都必须给予帮助、指导和解决。然而,这些迫在 眉睫的问题,是过去那种纯描述性地理学无法解决的。随着人类现代科技事 业的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出现,以及航空航天遥感和电子计算 机技术的应用,也为地理学实现变革提供了良好机遇。进而也促使了现代地 理学产生与发展。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是强调地理环境的统一性。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面 对全球性的人口剧增、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城市化、区域开发等等问题, 绝不是地理学中任何一个分支学科所能单独承担课题研究的。即使地理学的 “大板块”——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每一块都使出浑身 解数,也仍难独立承担以上大课题。只有发挥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强 调地理学的一体化,实行学科“大兵团作战”,才能有助于对新出现难题的 攻坚,求得问题解决。美国地理学家艾尔、乔利等进一步深化“地理学=人 类生态学”的思想,我国科学家马世骏提出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 系统”,吴传钧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等,就是把人与环境理解 为一个整体系统,从“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的观点,探索地理学 的新路子。这种强调人与环境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即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 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来加以研究的思想,为现代地理学的首要特点。 然而,掌握地理事物的总体规律,了解地球表面事物的运行法则,并超 前地进行地理预测、预报,则正是现代地理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现代地理学,开拓了地理应用技术领域。地理学发展虽然历史久远,但 长期以来,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知识理论阶段,只是用理论知识来启发人的思 维,为计划、对策提供依据,而不是可操作性的具体技术。如果说古代地理 学可称之为记述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又称解释地理学,而现代地理学则应称 之为预测地理学、应用地理学了。尽管目前这方面(应用领域)尚不完全成 熟,但其应用的能力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遥感地理技术、地理规划技 术、地理工程技术、地理自动制图技术、生态建设技术、信息地理技术等等, 已在国计民生和建设中大显神通。 地理学虽然历史悠久,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现代地理学刚进入开创阶 段,因此说,它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发展前途将是无限光明而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