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文化异同-生活的方式

时间:2023-03-04 归属:人文地理学
  自然界供给人类种种不同的资源,而人类生活环境,主要是植物的分布 (见图 24)。采集民族、渔猎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求生存,各有一 套技术,在许多资源中选取其最需要的加以利用。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称这 套谋生之术为“生活方式”。再扩大一点来说,生活方式也包括人类的生活 习惯。如以吃饭的工具来说,高加索人种大都用刀叉来进食,阿拉伯人和印 度人是用手来进食,东方的中国、日本、朝鲜人用筷子等等。同时食品的种 类不同,烹调方式也各异。凡此不同的求生技术、习惯行为大都不是原始的, 而是经过长期演进的结果。其中有的属于物质的,有的属于精神的,统统通 过习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人群赖此以生存,宗教赖此以绵延。自然环境 使人有所创造,而人类的创造也可改变自然环境。其间交互影 响的作用,是人文地理学要研究的对象。 地表各种居民的生活方式,约可分如下几个大类: 1.原始生活 低级文化民族,采集生果以充饥,不懂烹调。如非洲赤道雨林中的黑人、 南美的处女林和火地以及大洋洲小岛上和澳洲沙漠上的土著,他们的生活以 采集为主,一切食品取之于当地,种类繁多。比如澳洲土著整日要追寻食物, 龟蛋、鳄鱼蛋、蟋蟀、蜗牛、飞蛾及一些幼虫,都是目标。又如南美印第安 人中有称为圭亚齐斯族的,在巴拉那河与巴拉圭河之间的深林中过着流浪生 活。林中的虫鱼鸟兽都是他们的食物。苦橙和野棕的浆汁就是他们的日常饮 料。原始民族的食品每日不同,多采多食,少采少食,绝无储备,自然难免 饥饿。到了无物可食时,就是“人食人”了。杀人而食的民族还可见于今日, 如澳洲的蛮景人和中非的蛮北图斯人,但为数毕竟不多了。 2.渔猎生活 极地的居民和赤道林区的居民用弓矢去打猎,用网罟捕鱼。这种生活方 式,只是掠夺自然而已。西伯利亚的朱古克特人以海产和驯鹿为食。雅库特 人和奥斯第亚科人以食马和牛为生。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则主食海豚。夏猎 冬渔的民族,夏天食兽,冬天吃鱼,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肉食。 3.游牧生活 游牧民族和草原地带息息相关。蒙古大草原,斜穿中亚、西亚、北非、 西非撒哈拉而至大西洋岸,是地球上最广大的游牧世界。蒙古人、吉尔吉斯 人、托亚勒人与大群牲畜逐水草而居。草的生长与季节及降雨有关,因此游 牧民族的移动和路线也有一定的规律。他们的衣食住行均取于牲畜。牲畜是 他们的财产,而且用以产乳和运输,因而他们对肉食是很节俭的。他们的食 物以鲜乳、酥油和干酪三者为主。在这个横跨亚非的游牧区内,供应乳品的 通常是绵羊和山羊,供应劳力和肉食的通常是骆驼、马和牛。他们不可缺少 的茶,却是外来品,是与从事农耕的汉人交换来的。他们把茶混入乳、盐和 麦粉,制成浓厚的酥油茶。其茶腥腻不堪,营养则甚高。 4.沙漠的定居生活 在沙漠地区,只有绿洲才可定居。绿洲有水,可供灌溉和食用。热带沙 漠由阿拉伯人传入的椰枣,成为定居民族的主要食粮。法国人来到撒哈拉地 区之后,改良了椰枣生产,椰枣竟成为外销食品了。阿拉伯人不但改变了此 间的食物,同时因传入骆驼而改变了地面交通以及居民的空间观念。中国新 疆沙漠的绿洲,则盛产米、麦、瓜果和棉花。 5.赤道雨林带的生活 此间霪雨绵绵且终年夏日炎炎,不适人居住,因而人口密度极低,可谓 地广人稀。非洲刚果林区的黑人,以香蕉、芋头和树薯为主食。南美亚马逊 河流域的森林内则树密林深,雨多而终年炎热,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之一。其间居民以树薯为主食,其次是玉米。林中的果实也是重要的食品。 6.亚洲季风区的居民生活 亚洲季风区从印度到日本,连绵 7000 多公里。此间居民的生活特点是人 口稠密,以农业为主业,精耕细作,土地利用至为讲究。中国的华北平原地 广土厚,是中国主要农耕区。主要作物有小麦、高粱和小米;牲畜以牛马为 主;交通以车骑为主,少舟楫。秦岭以南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则因港汊纵横而 为标准的鱼米之乡。此间是米的王国,小麦和玉米已居次要地位。河多、湖 多,均可通航,居民多会摇船撑舟。牲畜则牛马少,代之而兴的是猪、鸡、 鸭、鹅等小牲畜。日本是“食鱼”的民族,此为环海盛产鱼虾所致。然居民 的主食,仍是大米加以酱油和蔬菜。本区食米的人口,为数不下 7 亿。米的 传播是先由伊斯兰教徒传入欧、非,再由欧洲传入美洲。茶是本区另一项重 要产品,它不需要平坦而肥沃的冲积土,而需要容易排水的丘陵坡地。华南 和日本不乏此类土地,因此变成茶的重要产区。饮茶的习惯先是由中亚的游 牧民族传入欧洲,再由英国传至全世界的。 7.环地中海区的生活方式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有三种特色:即夏热冬暖、冬湿夏干、阳光充沛。 夏季的苦旱,原不适于农耕,又兼河岸婉蜒,丘陵连绵而缺平原,更少农耕 之地。但因可引水灌溉,又有充沛的阳光,故能生产花卉、瓜果以及麦类, 尤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橙桔等为多。因为夏季干旱,缺少牧草,故缺少 牛乳、干酪、牛油。代之的是橄榄油,家家必备。牲畜也须适应夏天的干旱, 必须夏初入山寻觅牧草,秋后归来,即山牧季移方式,此方式成为地中海沿 岸人文地理上的特殊景观。 8.中欧和东欧的生活方式 本区传统的农业方式是复杂的农作制。麻、麦、肉、乳、酒、水果、皮 毛等都尽可能自己提供。又为了保养地力,在同一地面上每年换种不同的作 物,称为“轮耕”。但自新大陆的玉米和马铃薯传入后,本区的农业方式发 生了变化。玉米和马铃薯可以代替休耕。本区需要工业原料,工业作物就应 运而生,如甜菜、烟草和油类植物等。本区居民的食物就改为饮乳食酥了。 斯拉夫人的食粮则有黑麦、燕麦、玉米、小米。日耳曼人的食品已进展到以 面包为主食,但制面包的原料不是小麦而是黑麦,故亦称黑面包。他们的饮 料是啤酒,这与斯拉夫人喜饮酸性清酒不同。 9.西欧的生活方式 本区的农业是精密式。象花卉的种植,使家家万紫千红,一派繁华景象。 牛乳业尤其发达,鲜奶、牛酪、奶饼使人们营养大增。自中世纪才有的苹果 酒,在法国诺曼第是出名的,成为布瑞颠尼居民的饮料是 19 世纪以后的事。 西欧人的主食是大麦、燕麦和黑麦,蛋、牛羊猪肉都十分普遍。饮茶已成风 尚,粮食和乳类消费量很大。此间海运便利,外贸发达,许多食品要靠海外 输入。 10.美国的生活方式 采用美国式生产技术的新兴国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及澳大利亚等。在这 些国家中,传统的西欧生活方式已成为殖民时代的遗迹。代之而起的是崭新 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美国的农民是农机商,也是企业家。他们进行规模庞大 的专业化生产,而形成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酪农带等。农民运用机械, 精细分工,统一指挥。他们既是生产者,又兼收入丰盈的资本家,这和旧大 陆农民仅为糊口而生产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美国人的食品有甜食、牛乳、牛油、蛋类和肉类,荤食和素食匀称,每 日获热量中约有 40%来自动物质食品。美国人讲究营养,近年来的趋势是肉 类和面包消费日减,果类和蔬菜日增,还有保健食品的出现,这都是重视营 养的结果。随着近代交通的发达,食品也有显著变化,而美国尤其突出。其 变化有三:一是大都市菜市场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如热带鲜果香蕉、 荔枝,现在人人可尝。二是以前蔬菜上市有一定时令,而今则任何食品皆可 终年不断地供应。三是刺激品和嗜好品的消费日增。美国人逢餐必饮已是日 常现象。 南美洲阿根廷人食肉最多,这并不是盎格鲁撒克逊的影响,而是土著习 惯的遗传。同时阿根廷既是产肉最丰的国家,居民多吃肉也不足为怪了。食 肉既多,居民便惯于喝玛丹茶,因为它是帮助消化的。 美国的学者,认为他们自己的文化有四个特点,这些特点影响了他们的 地理行为。第一个特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对家庭和社团尽量减少义务,这 种人性在地理学上的表现是私有汽车众多而相对来讲没有发展大众交通设 施,以及政府权力的分散、农村的散居形式。 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大、流动性大。没有任何国家象美国人那样经常地迁 移,同时追求快速和变革。 第三个特点是崇拜机械技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自 然环境。 第四个特点是优越感。他们自认为美国的生活方式是最优越的,应该普 及全世界。19 世纪大批移民涌向西海岸,被认为开发荒野西部是上帝的旨 意。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生活的方式
  • 上一篇:聚落形式-聚落的涵义和分类
  • 下一篇:文化异同-宗教的派别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