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聚落形式-乡村聚落

时间:2023-03-04 归属:人文地理学
  这里称为乡村,是为了区别集镇和城市居民点的总称。它的主要特点是 居民以农业活动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村落的形式,主要是作为村民的生 活场所和生产活动的基地而存在的。一般说来没有服务设施,只有在中心村 落有日常生活的必需服务存在。 按照乡村经济活动分类,有农村(农业种植)、山村(林业聚落)、渔 村(捕鱼),在水乡,又有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牧村是季节性聚落或游牧 的帐幕聚落。同时还有农牧渔并存的村落。在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和民族文 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乡村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形态特 征。 按照乡村的分布形态来分,有以孤立的农舍为基础的点状聚落,称为散 村。也有集合成块状的聚落,称为集村。也有成线状的聚落,称路村或街村 等。 
  在聚落的分类上,主要分为城市和乡村,有的是从人口密集的多少来加 以分类的。在加拿大,人口要在 1000 人以上的聚落才可称为“都市”,在美 国,则要到 2500 人以上,在日本则需至 3 万人以上。可是在印度,一个乡村 聚落的人口,往往会达到 5000 人以上,所以印度是标准的农村聚落,全国有 60 万个村庄,农村聚落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80%。非洲也有许多乡村的人口 多至数千,居民都以农牧业为主,所以这些都被称为乡村聚落,不能算做城 市聚落。 由此可见,由人口多寡来分划聚落的形式并不合适,另外一种分法是根 据聚落的机能来加以区分。例如英国制定城市的标准是聚落必须以工业和商 业为主,不从事于农业。意大利则完全依据居民的职业,所谓“都市”里的 居民要一半以上从事于非农业的职业,才可称为都市。可是在欧洲,有很多 游移聚落,人口不多,但由于居民并不是依靠农业为生的,自然不能算是乡 村聚落。瑞士有许多名胜游览地,却只有少数旅馆。全部都是依靠服务为生 的固定居民,尽管人数不多,也不能划入都市聚落。可见聚落分类并不是一 件简单容易的事。 下列为美国人口聚落的分类表: 小村——人口少于 100 人,商店或服务设施少于 10 个,包括一个加油站、 咖啡店和杂货店等。 村庄——占地较小,有六七十个服务机构,包括一个教堂,一个邮政局、 菜场和餐馆。 集镇——人口在 500~2500 人,服务机构增多,有一个医生,牙科大夫, 杂货店,家具店和银行。 城市——人口在 2500 人以上,有广大的腹地。 (1)房屋在乡村聚落中的重要性 在聚落的景观上,最触目的是房屋。它是人与地交光互影下的产物,是 人类除了食物以外保护自身的最重要的掩护物。不论是寒冬或是酷暑,不论 是干旱的沙漠或是热带雨林区,房屋可以保暖、避风、遮雨。所以人文地理 学家自然对房屋发生了兴趣,因为房屋最能反映其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 化,以及历史背景。从房屋的形式上讲,若沿尼罗河走,可看到阿拉伯式的 平顶的标准埃及房屋,这是因为地处在干燥地区,屋顶不必象东亚地区的倾 斜瓦顶。非洲因为牛多,房屋的构造多成圆形。一到了苏丹,就可以看到圆 而陡的屋顶,是标准的非洲式房子。东欧国家的农村,人与牲畜不易分开, 故其住所一边为屋,一边是棚。北美洲的东北部房屋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大 概是从北欧传入,而到西南部,就可看到平顶的西班牙式的房屋,这是从墨 西哥传入,在美国的亚里桑那州与加州非常盛行。 建造房屋的材料也反映了所在地的产物及实用目的。在寒冷的北欧地 区,木屋极为盛行,壁厚顶圆,以避寒冷与风雪。非洲赤道地区,盛产树叶, 人多用毛草建造房屋。安第斯山麓的秘鲁人用石头造房。爱斯基摩人则善用 冰造房。中国的北方,因属于半干旱而少树林地区,房屋多用泥土和砖块, 而南方则喜用树木,甚至竹子。北欧地方也有用泥土作屋顶的,主要是起到 隔离的作用和保暖(见图 25)。 法国的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所著的《人文地理》,大致用了 1/4 的篇幅, 来论述聚落现象。尤其把房屋的特点、分布形式、发展因素,作为聚落地理 的中心题目。他从交通道路的发展来申论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将村落 和城市,分别加以深入的分析,创立了聚落地理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对聚落 地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的尼芬(Fred B.Kniffen)教授,对北美洲的乡村聚落,作了多年 的研究,尤其对房屋的形式与分布,曾收集了许 多资料加以分析研究。他发现美国的房屋有三种类型:  
  一、为新英格兰型, 二层楼房,中间有一个烟囱,这种形式一直延伸到北部,经过威斯康辛州。
  二、为大西洋中部型,房屋从中间向两边延伸。这种形式一直延伸到美国的 中西部,象印第安那州、俄亥俄州一直到阿拉巴马州。
  三、美国东南沿海的 契思毕克海湾,房屋左厢房都有烟囱,而屋前有一空地,这一类型的房子则 向美国东南部延伸,直至佛罗里达州。从房屋的形式,可以追索美国移民的 方向以及文化的转移,它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2)聚落地理以中国台湾为例 台湾的农村聚落都是来自大陆,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为散居的,一为 集居的,前者分布于台湾北部,后者分布于台湾南部,浊水溪为其分界线, 在此两种形式以外,还有一种带状聚落,散见于浊水溪畔及台北地区。 散居型的聚落,每家都用竹墙围起,乡村房屋分建于田野里,形同许多 浮岛,这些聚落之间的交通靠一些狭小道路维持。浊水溪以南这种散居型的 农舍极少,平常所见者,多为集居型。而且集居型的聚落,密集的村庄分布 在南部广大平原地区,相互间大约每隔半里之遥,这些村庄通常围以竹墙, 村落中约有数百座农舍,其构造较北部小,每家围墙之内住有一或两三户人 家,邻舍间系以石头修筑的小路作为交通道路。 这种集居式的设计是来自大陆南部,且在目前仍可以看到。最初大陆移 民住在散离的暂时性的茅舍里,相当时期以后,乃建起永久性密集式的聚落。 南部农村不似北部散居式那样大规模发展,他们建筑形式仍为原始的密集形 式。 沿着运河或河流坡岸,农村的房舍常连在一起,以竹篱围成小型村落, 当这些房舍排列成行时,即成直线带状聚落,这种发展是随着人口之增加而 增加,原来这些农舍是独立而分散的,此种带状发展自与南部密集式不同。 形成散居型和集居型聚落的因素,有下述各点: (a)抵御土人——16 世纪中叶中国大陆移民涌入台湾,把土人迫入山 区以后,南部的土著即时常攻击平原区的居民,因此这些居民乃将他们住屋 集合成易于防御的集团,在北部就无此需要,因该区土著较少,故密集型的 屋宇盛行于南部,散居型的屋宇盛行于北部,不过在北部山麓地区的居民也 有集居型的聚落。 (b)供水——由于雨水具有季节性,家庭的供水南部较北部不便。南部 雨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冬季则为旱季,早先移民必须居于供水区范围, 以应付冬季缺水,可能由于这一原因,南部郊区住宅多建成集居型。在北部, 雨水全年分布较为均匀,住宅区选择不必靠近天然水源地,所以他们多属散 居型。 (c)营区——郑成功时代(1662~1683)军营驻扎的主要区域是南部台 南,这些营区的名字至今仍一直被保留着,营舍系统编组为村落,是为了佃 农的方便,因而促成这种集居型聚落。 (d)农业经营——那时北部的农民,可自郑成功的政府接管大块未经开 发的土地。这些土地为来自台湾南部或中国大陆的佃农所掌握,地主为求农 事管理的方便,于是在划分的土地里修盖草房供佃农居住,今日北部这种散 居型聚落的形式,即为那种耕农计划的结果。 (e)自然景观——台湾北部有浓密的森林和沼泽。在南部为稀疏的灌木 丛林,北部散居型聚落和南部集居型聚落的形式,与这些自然景观亦有关联。 (f)其他原因——中国农民已经在大家族制度下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这些人自然有发展成集居型聚落的倾向,这种形式在中国南部,甚至于今日, 仍可在乡间看到,早年当他们移居台湾南部以后,很自然的发展对他们熟悉 的生活方式,在这些由不同县份移来的移民间,有时也会发生冲突,为了这 一原因也需要过集居生活。 台湾的市镇分布有两个特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90%的市镇分布在平 原上面;由于台湾西部的平原最广大,因此大多数城市分布在西部。至于东 部山地地域,市镇仅分布在两个较平坦的区域;即宜兰平原和台东纵谷。第 二,市镇的分布,由北向南作南北方向的延伸,且市镇由外而内,分为三带: 即是海岸港口、内陆城市和山麓乡村。 这些海岸港口中,以北部的基隆港和南部的高雄港最为重要;其他小港, 在西岸有淡水、旧港、后龙、梧栖、东石和安平。在东海岸有台东、新港、 花莲和苏澳。 内陆城市分布于海岸与山地之间,这些内陆城市本来是农产品的集散 地,后来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 中、彰化、员林、新营、台南、屏东。 在西部平原的东边,有些市镇分布在中央山脉的山麓地带。这些市镇通 常分布在河流由山地流至平原的地方。如新店溪的新店;淡水河的三峡;浊 水溪的二水;大埔溪(曾文溪上游)的玉井,高屏溪的旗山。 海岸港口,内陆市镇和山麓乡镇,均沿河流自海岸到山麓作一系列的排 列,彼此形成一个商业集团。举例来说,从北向南,有好几个这种商业集团 分布着。如淡水、台北、新店;再如后龙、新竹、南庄;更如陆港、员林、 二水;又如东石、嘉义、玉井,最后如安平、台南、旗山,都是很明显的例 子。 这种带状市镇的分布和台湾的开发历史息息相关。早期由大陆移民台湾 的结果,造成市镇的兴起。最初汉人移居河流入海的河口地带,这些河流通 常由中央山脉流入西岸,后来汉人逐渐沿河向内移动,把原来居住在那里的 土著赶入山地,虽然汉人和土著之间常发生冲突,但彼此也有商业往来,住 在河口一带的汉人为了便利和土著交换货物,遂在内陆地带建立了据点,当 汉人移民内陆后,土著被迫退守山地,于是平原和山地交界地方,又变成汉 人和高山族(土著)间重要贸易中心。因此产生了山麓地带的商业小镇。 后来河港渐渐衰落,而山麓市镇发展甚慢,遂造成西部平原一带内陆市 镇的发展和繁荣。河港的没落有两个原因:在移民浪潮过去后,来往大陆和 台湾受到政府限制,导致河港商业衰落;另外一个因素是这些河港本身日渐 淤塞,水浅不能停泊大船,只有天然海港如基隆和高雄例外,继续成为重要 港口,一直维持到今天。 山麓市镇未能高度的发展和繁荣,主要是受地形的限制,加上交换性商 品种类数量有限和易受高山族的袭击。 西部平原的内陆市镇由于先天优越条件,发展最快,如今已成为台湾主 要市镇地带,当日本占据台湾后,建造铁路把这些城市连接起来,促进了城 镇的繁荣。 台湾南部首先被移民开拓,当时台南成为全台政治中心,而北部的台北 却开发较晚。台湾市镇聚落的发展,并不是如一般人认为的由南向北延伸, 而是由西向东发展的。因为台湾的河流多作东西流向,阻碍由南向北的交通。 移民最方便的方法,莫如逆河而上,沿河发展聚落,同时由平原退守北部山 地高山族的分布,也阻碍了自南向北方向的发展,台湾的聚落是由西向东沿 河流发展,即由沿海港口到平原的内陆市镇,最后到山麓村落,而不是从南 到北发展的。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聚落 乡村
  • 上一篇:聚落形式-城市的类型
  • 下一篇:聚落形式-聚落的涵义和分类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