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提问必须新奇,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新 奇的提问,对学生大脑皮层产生重锤敲击般的刺激,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推动他自己去钻研课文。 如教《骆驼和羊》一文,根据重点、难点提出几个问题:“骆驼和羊的 长处各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争论?”“它们是怎样证明自己的长处的?” “争论的结果怎样?”“你认为是高好还是矮好?”这几个问题的核心是它 们俩究竟谁说得对呢?这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它们都说得对,又都说得不 对,道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有思考价值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好不好要看具 体条件。兴趣产生对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探索之中,当学生寻求到正 确的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激励、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 成功感到愉快。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 内趋力,所以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 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2)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 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文章是由语言、结构、题材组成的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整体。学习文章 也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 读也是为了要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 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 例如教《司马光》一课,首先提出:“仔细看一下插图,看看谁是司马 光?他是什么时代人?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说说图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形象,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打下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把握与理解课文。 学生的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 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合起来的。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 的思维空间,要通过各种提问,如分析性问题、概括性问题、想象性问题, 使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掌握布局谋篇的技巧。
(3)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视迁移,利用已学的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 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 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 没完。 例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可以提问:“老山羊走了以后,狼可 难会怎么样?”结合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 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4)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发展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 一,构成儿童青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为思维发展的能力,课堂提问 应当符合这种需要。 例如教《十里长街》一课,文中写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 急而耐心地等待着。”老师提出问题:“‘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 急,‘焦急而耐心’不是矛盾吗?”这一问正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经过 讨论,学生认识到:群众急切希望见到灵车向总理致哀,又决心不管多冷、 身体多么虚弱、时间多久,都一定要等待的心理,两者是统一的,从而对群 众深切热爱总理的感情加深了理解,对用词表达的准确性也领悟到了。 (5)课堂提问要和其它教学手段、方法配合,形成读、思、练与听、 说、写熔于一炉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 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时 时这样做。”课堂上少一些提问,多给学生以口诵、心想、手写和主动发问 的机会,安排些练的项目和时间。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看,提问也不是唯一 的教学手段,有些知识应该讲授就必须讲授。比如“什么是表达方式?有哪 几种?各起什么作用?”不少学生不明确,虽了解一点也朦胧不清,如果要 消除这些不确定性、模糊不清的认识,教师就必须传授给学生应当知道的信 息。 综上所述,要消除“满堂问”的弊病,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改进提问 的方法,并且要从课堂结构上做整体的安排,各种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 来,充分发挥提问的调节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