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的时间要根据需要确定,切不可形成固定的僵化模式,总是在 讲课前“复习提问”。问题提出,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不同问题还 要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既要考虑学生发言的机会均等又要不给差生“出难 题”,给优生“出易题”,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了解学生,优选教法的功夫,而且 要有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提问的能 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适时提问的机会是很多的。 (1)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而提出问题 如学生没有疑问则设置疑点,“制造矛盾”,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他 们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特级教师陈延沛教“摩擦力”时,他在学生预习 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把一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 它?”学生笑着齐声回答:“推不动。”他又问:“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 “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笑着说。但陈老师仍要大家再考虑考 虑,忽然有学生醒悟过来说:“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主要 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课就这样开始了。有经验的教师经常积累学生 易错的问题,具有探究因素的问题,把它作为打开大门登堂入室的钥匙,激 起学生思维的波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讲课也忌平铺直叙,在讲述的过程 中插入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加强脑力活动的强度,使上课波澜起伏,增强效 果。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提问 例如,教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当学生把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改编 成两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后,教师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 方?”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演化发展的,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学会了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 (3)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提问 学生的学习由不知到知,从懂到会,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 生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随时调整或改 变原来准备的问题,把问题提在“火候”上。例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之后,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解答:“学校把 360 本教科书分别放在上、中、下 三层书架上。上层的 1/4 等于中层的 1/5,等于下层的 1/6。求每层书架各放 多少本书?”这道题与例题相比改变了叙述形式,加深了难度,不少学生困 惑不解。有的说:“这道题好像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但每层几比几不知道。” 有的说:“要是三层的总份数知道了,问题应好解答了。”显然这时学生的 思维受阻,急需教师予以点拨:“这三层中每一份的大小都相等吗?为什么? 这三层共有多少份?”这一提问使学生思路的闸门终于启开了。有的说:“这 三层中每一份的大小相等。因为上层的 1/4 等于中层的 1/5,等于下层的 1/6, 所以其中每一份是相等的。”有的说:“上层有 4 份,中层有 5 份,下层有 6 份,共有 15 份。所以,上层占总数的 4/15。”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应用按 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如果不用提问的方式,而是由教师平铺直叙讲解,效 果显然就差多了。 除此以外,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还需通过提问获得 反馈信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