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条理清楚 条理清楚是讲授语言的整体组织要求。东拉西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语无伦次的讲授,要想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每一次讲授都有许 许多多的话交织在一起,要把它讲得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才会使学生获得系 统而清晰的概念,而不至于茫无头绪,不得要领。因此,应根据讲授的目的 和要求,有条理有层次地讲述、分析;应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妥善解决讲授的主次、先后等问题。 (2)简练准确 简练准确是讲授语言的单一结构要求。简明扼要的语句,使人听起来舒 服、好记。古人说:“约而达”。言简意赅,使人深得要领。一个意思,若 能用一句话就可表达清楚,就不宜分作几句话来讲。那种重复罗嗦、拖泥带 水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要做到文法正确,符合 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子话;用词恰如其分,不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句; 避免一切无意义的口头语,克服“语病”;还要讲好普通话,因为发音不正, 表达不规范,也会影响讲授效果。 (3)富于启迪 富于启迪是讲授语言结构的最高要求。因为,一方面,讲授中教师不但 要善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像“苏 格拉底法”那样主张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巧妙地运用具有启发 性的问题,从学生那里引出知识。诚然,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 生去认识已经存在于他们心中的东西,认为知识是先天的,这是错误的,但 他注意讲授的启发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可以借鉴。 怎样才能使教师讲授具有启发性呢? 第一,中肯。中肯的语言是指话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学生的心坎上了。 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你说中了,提出来了;学生最想知道的事情,你讲 了,回答了,因而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含蓄。就是说话时不要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不要道破“天机”, 所谓举一反三,“举一”主要是教师讲,讲到学生能反三为止,但“反三” 则应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要越俎代疱。语言用得委婉,耐人寻味,让学生有 咀嚼和思考的余地,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但含蓄并不等于深奥,深奥的语 言使学生百思而不解,含蓄的语言则应使学生“思而得之”。美国一位心理 学家说:“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为 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全部紧张感就消失了;因为 没有什么使人感到兴味,我们就不再感到兴趣了。”他认为,教师对所有问 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结束,这样就会破坏学生的持续动机。 第三,诱发。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 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冰的生铁。”的确,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讲授决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讲话要像磁石一样,始终牢牢地吸引 住不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同你的讲话交融在一起,使学生 觉得听你的讲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要想方设法“钓”学生的求知欲,善卖 关子,创设矛盾,诱导学生寻根究底。 第四,鼓动。“激将法”有时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运用,要借助教师语 言的外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跃跃欲试,勇攀高峰。如陈景润上 中学时有位数学教师,曾用鼓动性的语言去激励他的学生去攀摘数学王冠上 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鼓动性的语言具有感情色彩,铿锵有力,且观点 鲜明、态度坚决,给学生指明目标。 (4)浅白通俗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的表达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浅白通俗的语言,使人听起来清楚易懂,且有平易、朴素、亲切之感。 浅白通俗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一要深入理解讲授内容。因为,深入才能浅出,许多东西,只有懂透了, 融会贯通了,才能用浅显平白的话说出来。 二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要把复杂、深奥的内容,用一种浅白通俗的语言 形式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达不到的。有人深入理解 了,却“辞不达意”,究其原因词汇贫乏是一个明显的障碍。 (5)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并能在记记的 荧光屏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怎样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 一要关于例证。运用典型材料来说明抽象的理论,把抽象的东西与具体 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使讲授语言生动化、具体化。如物理课讲惯性定律,用 乘车时身体前倾后仰为例来说明,语言就生动有力。 二要运用比喻。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引起学生联想。马克思把 资本拟人化,把商品比喻为“细胞”,说明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 芽,这样比喻,生动具体。 三要适当引用。适当引用一些语言、名句、成词典故、诗词、顺口溜、 群众口语、民间谚语、电影、故事、文学艺术语言等等,也可使讲授生动有 趣。1925 年,郭沫若同志在学艺大学开学典礼的讲演中,以古语“纣有亿万 臣为亿万心,周有臣三千为一心”,来说明办学校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团结 一心。接着他又引用英国作家卡莱尔的话:“英国宁肯牺牲印度,不肯牺牲 一位莎士比亚”。寓意深刻,听来兴味无穷。 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与语言的文采联系密切。富于文采的语言,使讲授润 色生辉,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如酒似蜜的感染力,能长久地萦绕在脑际, 留下逼真传神的印象。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 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认为缺乏文采的语言,自然没有感人 的力量,所以也就不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清晰悦耳 讲话是有声的语言,是用声音表达或传送情意的。学生听得是否清楚、 明白、生动、有趣,常常与声音的高低、快慢的控制,以及清晰度、语调等 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从音色、音量、声调看,要清晰悦耳。声音清楚、明晰、咱得舒服,学 生才能较好地接受讲授内容。吐字不清,措词含混,使人糊里糊涂;声调尖 高,音量过大,使人听来刺耳;语调低沉,音量太小,使人听起来费力。 另外,还有是语气的使用。语气的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 彩、讲课的生动性以及感染力。教师讲课中,要注意区分叙述、疑问、祈使、 感叹等几种语气,不要总是使用感叹语气或叙述语气。要随着讲课感情的变 化,使用各种语气。有的教师不注意语气的使用,总是使用一种语气,结果 把课讲得平铺直叙,很不生动,课堂效果很差。 (7)流利畅达 从进程、速度看,首先要流利畅达。讲话如行云流水,使人有轻快之感; 有的人讲话慢吞吞,一句话分成几节讲,而且每句话之间时间间隔长,使听 者很不耐烦;有的人讲话结结巴巴,语多累赘,使人听而生厌。但流利畅达 不等于越快越好,如果讲话如黄河决堤,滔滔不绝,就会使学生应接不暇。 其次是节奏和重音的处理。节奏的使用,一般体现在讲课的快慢和强弱 上面,使课讲得有张有驰、有板有眼。要使课讲得富有节奏感,必须在教学 内容上区分主次,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和难点要重锤敲打,加深 印象;枝节问题要轻拍扣击,点到即止。讲授速度上要定好拍节,快慢速度 要与教学对象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节奏过快或过慢都欠妥,要以学生即不感 到精神过度紧张,又不致于精力分散为准。在讲课的语调上要轻重结合,高 低错落有致,一堂课要有高潮、有低潮,不能总是一个调子,一个音节,要 有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像大海那样起伏跌宕,富于变化。在节奏和重 音的处理上,教师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毫无节奏,平铺直叙,一堂课一 个腔调,没有起伏,像老和尚念经,让人听而生厌;另一种是节奏不当,该 停不停,主次不分,让人听了难受。 (8)抑扬顿挫 从声音、声调、速度三者的变化看,要抑扬顿挫。平铺直叙、呆板单调 的讲话,使听者昏昏欲睡。所以,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听者的情况,适当地 控制语音的大小、调子和速度。例如,表示激昂慷慨和兴奋愉快时,可以把 声音放大一点、高一点;表示庄严肃穆和疑惧感叹,声音可放小一点、低一 点;表示宁静,要慢;表示紧张,要快;遇到重要的地方,关键词句,应有 重音、加重语气,引起注意;次要的地方,则可以讲快一点。总之,声音的 变化,要随讲授内容和听者情况的变化而善于变化,若从头到尾高低、快慢、 语气都一个样,就显得单调平板。但抑扬顿挫不等于矫揉造作,不要像演说 家或演员一样对学生演讲,让学生看到表演的痕迹。须知,在课堂上给学生 讲课,与街头演说家对群众演说或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相比,毕竟是有区别 的。 还有停顿的运用。停顿是保证说话清楚,加深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也 是学生领会和思考问题的时间来源。正确的停顿时机应该是说完一句话之 后。在由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之间、在需要强调的话说出来之前,说完 一句话之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一个新的意思或需要强调的话说出之后的停 顿,时间应该长些。停顿时间掌握要适当,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在停顿 上,教师易犯两种毛病:一种是不停顿,讲课像打机关枪一样,话说得上气 不接下气,让学生听得透不过气来,使学生既不好领会意思,又容易疲劳; 另一种是乱停顿,讲课时把一句话弄得支离破碎,或者把一句话说成三字经, 这样也会使学生听起来很费劲。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