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以南,黄山之北,是宣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距省会合肥市172公里,东距杭州市220公里,南距徽州(黄山市)166公里,北距南京市16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曾有“南宣北合(肥)”之称。
宣州得地理气候之宜,故而文明开发甚早,历史悠久。多次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证明,史前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山越人聚居之地。秦统一后正式置县。三国初期,孙吴在此筑城,为吴国政治军事要地,隋代定名为“宣城”,“宣”者显也,意为此地已成为显扬于江南的名邑。此后历朝各代都在此设州置府。解放后,设宣城县,1987年6月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为宣城地区所辖的县级市。
宣州市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形成南部低山,中部丘陵,北部平原,“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理环境。由于地形地貌多样,山水田地兼备,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故有“襟山带水地,海陆丰饶区”之称,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盛产稻、麦、油菜籽、棉花、茶叶、烟叶、蚕桑、水产品、水果和竹木,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林木以杉、松、竹为主。高峰云雾和敬亭绿雪茶是蜚声国内外的优质名茶。水东蜜枣驰名中外,早在 300年前即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而闻名,素有“枣乡”之称。宣木瓜系名贵中药材,已有千年以上栽培历史,唐代被列为贡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留有定评:“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宣州属长江水系,境内有两江、两湖、九条河,水资源充沛,因此水产品资源很丰富,有银鱼、青虾、河蟹、珍珠蚌等珍品,鱼类多达60余种,是全国重点水产品生产县(市)。建立于1979年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世界无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友人称之为“中国鳄鱼湖”,现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扬子鳄科研基地,为保护和研究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古生物活化石——扬子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旅游爱好者的极高评价。
宣州文化发达,民风纯正,历来奉为上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为文人荟萃之地。东晋恒彝、南齐谢眺、南宋文天祥,曾先后任宣州太守。宣籍历史名人有北宋著名诗人梅尧巨,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吴潜,明戏曲作家梅鼎祚,清初诗人施润章,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石涛、颜鲁公、苏东坡、张慎言、晏殊等历史名人也先后来宣州吟诗抒怀,或留有画卷、崖刻,为宣州山水增添了光彩。宣州还是著名的宣纸生产起源地之一和主要销售地,至今境内留有古宣纸厂遗址。
宣州大地,物产殷实,山川明丽,又为历代文人荟萃之地,因此其名胜古迹都极富文化品味。敬亭山被称之为“江南诗山”,亭台楼阁及寺观嵌缀其间,历代咏颂的诗赋、绘画数近千首(篇幅),南齐诗人谢眺有“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咏赞,唐代诗仙李白先后7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绝句,自此敬亭山名扬天下,直追五岳。位于敬亭山南麓的广教寺双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为方形砖木结构,双塔并肩比立,东西对峙,高20余米,均为7层,塔身砌有佛像、阑额、圆拱门,塔底为白石浮雕,工艺精美,塔内嵌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楷书《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石刻,在金石史上有重要价值。南漪湖又称南湖,唐代白居易寓居宣州时留有《南湖早春》诗:“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南漪湖浅滩的自然饵料丰富,招致群雁聚栖,“南湖落雁”为宣州十景之一。龙泉洞系整块岩石分化而成,可供游览的大小洞、宫、厅、殿、廊共百处,形成洞上厅,厅下宫,宫中洞、洞中殿,殿下廊,廊下洞,盘旋曲折,层层相通,玲珑剔透,景景相映,尤为可贵的是洞中岩壁上留有宋至清代名人题留的诗作20余首。此外,还有陈山旧石器文化遗址、团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古宣纸厂遗址、谢眺楼遗址、唐开元寺遗址、梅公祠遗址、文天祥衣冠冢、施润章故居等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可供观光游览。
宣州市矿藏资源种类众多,主要有金、银、铜、硫铁、煤等,其中煤炭储量名列安徽省县市之首,为全国首批重点采煤县(市)之一,麻姑山铜钼矿为皖东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矿,新型轻质建材珍珠岩的矿砂膨胀系数达1∶13,居全国之首。
宣州市建国初只有几家手工业作坊,现已形成以采掘、食品为先行,轻纺、化工机械为主体的轻工结构。皖赣铁路与宣杭铁路在市区交汇,过境的318国道把宣州联进了全国公路交通网。宣州是皖东南的交通枢纽,1988年列为对外开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