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八百里皖江中段南岸,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1993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铜陵素以产铜著称,从出土的铜器考证,春秋时期就已采铜、冶铜。东汉时期,官府在此设置全国唯一的“铜官”,又因境内有铜官山,而得名“铜陵”。至唐代,冶铜业达到鼎盛时期,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解放后,先后设立铜官山市、铜陵市、铜陵特区,1971年12月设置省辖铜陵市。
铜陵市地貌分平原、洲地、丘陵和山地四种。地势由北向南,由平原岗地逐渐向丘陵低山过渡,形成南高北低的梯状层次。气候温和湿润,物产资源丰富,素有“铜陵虽小,八宝俱全”(八宝为金、银、铜、铁、锡、生姜、蒜子、麻)和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盛产粮、棉、油、麻、蚕桑、茶叶。铜陵八宝之一的“生姜”,具有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等特色,早在宋代就闻名全国;“蒜子”也是八宝之一,具有衣薄层多、个头肥大、耐拌不散、味美气香、汁多油多、久贮不烂的特点,是传统外贸出口产品;“汀洲大豆”因产在汀洲而得名,以色泽好、籽粒圆、破口少、出浆多、味鲜、蛋白质含量高等优点,名扬大江南北。丹皮是全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铜陵凤凰山为牡丹皮之“乡”,所产“凤丹”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细、久贮不变质的特点,早在清代就驰名中外,现为全国丹皮的重点产区。铜陵还是“泡桐之乡”,我国历史上记载泡桐栽植最早的专著《桐谱》,就是北宋时期铜陵人陈翥所作,现为全国泡桐良种选育科研基地。长江铜陵江段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白暨豚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段,国家在此建立了“白暨豚养护场”,以供科研、繁殖和观赏。
铜陵地处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风景区内,为皖南旅游区的西北门户,风光秀丽。“凤凰山相思树”生长于明末清初,树根分别长在一条小河的东西两岸,树干离水面2米处融为一体,径围3米,高25米,远望异树同干,近看树影倒映,奇景异色。“滴水崖”又名泼珠崖,崖高20米,崖壁上2 个泉洞泻下,春夏成瀑布状,秋冬滴水咚咚,天然壮观。“大明寺”位于晃灵山麓,建于北宋年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荆公)青年时代曾在此讲学,后人称之为“王荆公书堂”,寺侧有海眼温泉,王安石有诗曰:“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望霖雨,谁知龙向此中蟠。”“五松山”因有株苍鳞老干、青翠参天、一本五枝的古松而得名,北临碧波荡漾的天井湖,南仰巍峨葱茏的铜官山,西隔玉带河与长江相望,唐代诗人李白有诗称赞:“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美丽的风光使李白乐而忘返:“我爱铜官山,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后人为纪念李白,在此建“太白书堂”。“五松胜游”也被历代列为“铜陵八景”之一。此外还有双龙洞、孤岛天井等胜迹。特别是殷商时代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更具独特魅力,距今已3000多年,与江西瑞昌,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共同形成江南古铜矿文化带,是长江文化光辉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名人雅士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牧、王昌龄、王安石、苏东坡、汤显祖等都曾漫游铜陵,留下数百首不朽诗篇。
铜陵市地下富蕴多种宝藏,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居安徽省首位,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基地,已形成以有色金属、化工、纺织、建材、电子五大支柱工业为主体,轻工、机械、食品等多行业并举的工业体系。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5公里,水深江阔,属内河良港,铜陵港系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上抵武汉、重庆,下达南京、上海。另有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铜陵已初步形成城市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配套发展的新型工贸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