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 麓,曲折东流,注入渤海。黄河全长 5500 千米,干流从上游 下下游的流向,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形,流域面积约 75 万平方千米。 黄河上源分南、北两支。北支马曲(约古宗列渠)出青 海色巴颜喀拉山脉雅合拉达合泽山麓。南支卡日曲出巴颜喀 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是由山麓一肌股晶莹的泉水汇集 成的。这里河面不宽,水也不深,水流缓慢,地面浅草平铺, 河水清澈。 黄河穿行在青海草原地区的时候,大多在峡谷中流动, 有许多峡谷。黄河汇合湟水和洮河以后,水量才大大增加, 河水因泥沙增多逐渐变浑。进入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泥沙 有所沉积。 从河口镇到孟津之间,是黄河的中游。黄河穿行于晋陕 两省之间的黄土高原峡谷中,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数十条支 流,水量剧增,急流滚滚,沿途冲刷着黄土,特别是夏季暴 雨冲刷黄土,使河水变成直泻狂奔的“泥流”,几十里外也能 听到黄河的咆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 人李白深刻地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奔腾万里的趋势。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汉。根据河南省陕县水文 站多年的观测资料,黄河河水含沙量平均每立方米达 37 千 克。暴雨时每立方米达 650 千克。过去流传“一碗水,半碗 身边的
地理学 271 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大。黄河每年输往 下游的泥沙用载重 4 吨的卡车运送,每天装载 110 万车次, 也要一年才能运完。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高 1 米、宽 1 米的 土堤,则可以环绕地球赤道 27 圈。 黄河从孟津以下进入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区。黄河携 带着大量泥沙而下,随卷起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泥沙大量 淤积在河床中。这样年复一年,泥沙不断淤积,河床逐年淤 高,以致下游河道竟高出两岸农田 3 米~4 米,甚至高出 10 米以上,形成“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过去年代,每 当暴雨洪水下泻,下游河堤就很容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 据统计,解放前的 2000 多年间,黄河溃堤泛滥 1500 多 次,较大的改道有 26 次。它成了一条千年灾河,像洪水猛兽 般危害着人民。1938 年,黄河改道一次。当时滚滚的黄水汹 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豫东、皖北、苏北的许多地方,受 灾人口 1250 万,死亡 89 万,千里沃野变成一片凄惨、荒凉 的“黄泛区”。因此,黄河被称为“孽河”、“祸河”、“中国的 忧患”。 但是,黄河洪水又造成了千里沃野,在古代人民勤劳垦 植下,成为一个富饶的地区,哺育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 化。
人们称颂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黄河。 在旧时代,人们曾幻想过改造黄河,始终没法实现。人 们感叹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未 来:“黄水清,圣人出”。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进行宏伟的黄河综合规划工 程。在下游,培修加固了黄河大堤 1800 千米,还修建了一道 272 身边的地理学 道防洪石坝。现在,整个黄河大堤,堤身坚实,堤顶宽阔而 平坦,堤上草茂林密。它把咆哮的黄河牢牢锁住,大堤 30 多年来没决口过。 泥沙是黄河形成灾害的根因,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 关键。人们把治水同治山、治土、治沟、治坡相结合,修造 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同时植树造林,筑坝拉沙,防止水 土流失。这是治黄之本。 黄河有 35 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涧川沟,水力资源相当 丰富。据初步勘测计算,干支流的水能蕴藏量为 4000 万千瓦。 现在,在黄河干流上已经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 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 程,主要支流上建起了 100 多座中小型水电站。刘家峡一带 初步实现了梯级开发。刘家峡水电站坝高 147 米,能蓄水 57 万立方米。总发电能力为 122.5 万千瓦,一年能发电 57 亿度, 比 20 世纪 50 年代前的中国一发电量还要多。龙羊峡水电站 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坝高 175 米、长 375 米,水库面 积 383 平方千米,或蓄水 247 亿立方米。 黄河流域雨量较少,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现在,黄 河沿河已经建成 180 多处引水涵闸和提水工程,沿河各县都 有了引黄灌溉工程。灌溉面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 1200 万亩农田扩大到 6000 万亩,农产品平均亩产量大大提高,黄 土高原的面貌正在改变;从干燥荒瘠的千沟万壑走向森林茂 密、花果遍地的沃野。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