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和中美洲有袋类动物生下的幼崽很像是胚胎而不像袋鼠。这 些未发育成熟光秃秃的小瞎子天生就有自我保护本能,一生下来就能往母 亲育儿袋中爬。育儿袋对袋鼠幼崽来说就是孵化箱。它在这里休息,在这 里叼着一个乳头吃奶,直到很大才跑出来观望外部世界。 有袋类动物可能是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在哺乳动物初期,有袋类动 物遍及全世界。随着胎盘哺乳动物的发展,生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欧 洲、亚洲和北美洲有袋类动物变少。只有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它们幸存下 来,因为这里变成了被海洋隔绝的岛屿。后来两大美洲之间出现了中美洲 陆地,像桥似的将两块大陆连接起来。于是胎盘哺乳动物开始侵入南美洲。 因此,只有那些很强壮,具有强适应性的负鼠在这种入侵的情况下生存了 下来,最后也被列入北美哺乳动物之列。 有袋类动物生活习性很类似胎盘哺乳动物,这说明两类动物有着相同 的发展。有些有袋类动物像猫、像狗、像鼠,有些是食草类,有些是食肉 类或食昆虫类,有些会放牧,会捕猎,会打洞,会爬树,甚至会滑翔。 袋鼠大约有 57 种。人们一直在研究它们的繁殖习性。早在 1629 年欧 洲探险者就观察了育儿袋中的小袋鼠,他们和当地的土著人一样都认为袋 鼠幼崽就出生在育儿袋中。直到 1830 年,一位医生观察到幼崽的出生, 并在报告中写道,刚出生的幼崽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自己爬进育儿袋 的。然而大多数观察者认为那么小而且发育也不成熟,幼崽在无任何帮助 下爬进育儿袋简直就像跑马拉松,极不可能。没有实际观察过的人一定认 为是母袋鼠用前肢或嘴将幼崽放入袋中才符合逻辑。查理·欧文著名的解 剖学家说刚出生的幼崽只有在母亲的帮助下才能爬进幼儿袋。1913 年证明 他错了。一位观察者在珀斯市报上描述了他亲眼目睹了刚出生的幼崽如何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爬进育儿袋的。
1923 年,纽约动物园主任也目睹并描 述了这一情况。从此人们接受了这一事实。 袋鼠的幼崽叫小袋鼠。母袋鼠交配 33 天后生产出第一个幼崽。刚出生 的幼崽几乎透明,重约 0.03 盎司,光秃秃的,没毛。但前肢有力,带爪。 母袋鼠在清除卵细胞流出的液体时,无意在皮毛上清除一条通往育儿袋的 路,刚出生的幼崽就是沿这条路,用前肢和爪爬进育儿袋中。大约用 3 分 钟幼崽才能爬完 20 厘米的全程,爬进育儿袋,叼住四个乳头中的一个,嘴 鼓得大大的,再也不松开。 大约一个月后,小袋鼠发育长大,才松开嘴在育儿袋中四处活动,几 个月都不会离开这安全的育儿袋。将近一年的时间它都是靠母亲的乳汁生 活,而且母亲乳汁成分在变化,以满足幼崽发育的需要。 6~8 个月小袋鼠有时也会把头伸出自己生活的摇篮窥视外面的世 界,有时也会爬出育儿袋在母亲身边跳跃,轻轻抚弄着周围的青草,一有 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一头扎进育儿袋。这时小袋鼠还要在育儿袋中哺乳几个 月。可能另一只小袋鼠在育鼠袋中叼住了另一个乳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 乳头的乳汁纯粹是供幼崽食用的,它和小袋鼠吃的奶水在成分上完全不一 样。 小袋鼠一岁以后仍想呆在母亲的育儿袋中。但此时母袋鼠已有一种不 舒服的感觉,它会抓住小袋鼠的尾巴将其扔出。尽管小袋鼠几次想钻进去, 结果都是一样。最后小袋鼠也只好接受母亲的示意——独立生活。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