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人口消长-人口的分布

时间:2023-03-04 归属:人文地理学
  在一定区域内,居民的空间分布是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目 前全球 44 亿人口,其分布是极不平均的。以洲别而论,亚洲人最多。1980 年亚洲人口 25 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 58.6%;欧洲人口为 6.44 亿, 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4.5%,即是说,亚、欧两洲的人口数就占了全世界总 人口数的 73%。15 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美洲。1650 年北美洲只有 100 万 人,占当时世界 5 亿总人口数的 0.2%,1850 年增加到 2300 万;1980 年达到 2.44 亿,占同年全世界总人口数的 5.5%。拉丁美洲在 1650 年有 600 万人, 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 6%,到 1980 年就有 3.6 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 8.39%。 因此,两洲合 起来的人口数也只占全世界总人口的 15%。1980 年非洲人口总数为 4.73 亿, 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 10%。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诸岛) 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6%,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0.5%,因此它既是世界上陆地 面积最小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洲。 1.人口分布与纬度的关系 全球人口分布,在纬度上也是极不平均的。南半球的三块陆地,即拉丁 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人口总和只占全球人口的 10%,而 90%的人都聚居在北 半球。在北半球,从赤道到北纬 20°,居住人口为全世界总人口的 10%。可 是从北纬 20~40°,居住人口竟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从北纬 40~60°, 人口占 30%;北纬 60°以上,仅占 1.5%。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在北纬 20~ 60°之间,居住了全世界总人口的 4/5,而这个地区还包括北半球的沙漠和 喜马拉雅高大山系。人口分布的不均可想而知。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 4 个,依次是中国(11 亿)、印度(7.3 亿)、 苏联(2.6 亿)和美国(2.2 亿)。还有 3 个国家人口在 1 亿以上,即印度尼 西亚(1.4 亿)、巴西(1.2 亿)和日本(1.l 亿)。上述人口最多的国家中, 有 3 个位于北纬 20~60°之间。 在这个区域内,还有两个人类居住集中的地方。一个是亚洲东部,它拥 有近全球人口一半的人,而其可耕地面积仅占全球可耕地面积的 1/10。另一 个是西部欧洲,它拥有世界人口的 1/5,其可耕地面积占全球可耕地面积的 1/12。 2.人口分布与陆、海的关系 人口分布与陆地、海洋也有密切关系。据统计,3/4 的世界人口居住在 沿海 600 英里的范围内;有 2/3 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沿海 500 英里的范围内。 由此可看出,人类愿意居住在沿海地区,这是因为沿海地带的气候受海洋调 节,冬暖夏凉,湿润温和,较适人类生活;同时沿海有航运之便,利于商业 活动。如英伦二岛、日本四大州、印尼群岛、菲律宾、中国台湾、西印度群 岛等都是有名的人口聚集区。 大陆的面积和形状也影响人口的分布,尤其是在高纬度区。在北半球高 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虽然广大,可是少有海洋深入,人口自然稀少。在南半 球也是同样情形,大陆面积向高纬度逐渐减少,人口不多。此外在赤道附近 的南美洲和非洲部分虽然有大片陆地,但不是沙漠就是热带雨林地带,显而 易见不适合人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分布也无规则可循。如岩石裸露、山 地兀立的西印度群岛,因为地理位置适中,有良好港湾而成为人口聚居之所; 可是地中海沿岸,同样有良好的港湾,却因为中古时代掠夺横行,人们远去, 人口反而不易集中。同样情形在非洲部分沿海地区,贩卖黑奴时代,人口大 量减少。同时还有一些反常现象,比如位于内陆的卢旺达、布隆迪、莫斯科 盆地和我国的四川盆地均为人口众多地区,而沿海的塔斯马尼亚岛却又人口 稀少。可见人口分布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3.人口分布与高度的关系 据波兰地理学家史塔兹丝克(Staszewski)的分析,人口密度随海拔高 度的增加而减少。一般来说,全世界总人口的 56.2%住在海拔 200 米以下的 高度,而此高度的陆地面积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27.8%,且其密度两倍于全 球人口密度。大约 4/5 的全世界总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地区,而此 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球的 57.3%。特别在英国,全国 4/5 的人都住在海拔 100 米以下。他统计了各大洲人口分布与高度的关系。如非洲,人口分布到海拔 375 米就急剧递减;北美洲的人口分布到 750 米就急速减少。特殊的例子是 南美洲,人口分布随海拔增加而递减,然而到 1250 米高度后,反而增加,及 至到海拔 1750 米,增加得特别快。他也计算了全球人口分布的平均高度,有 如下表: 洲别 平均高度(米) 南美洲 644 非洲 590 北美洲 430 亚洲 319 欧洲 168 大洋洲 95 全球平均 320 高度对人类的垂直分布有所限制。因为在高山或高原区,气压降低,氧 气减少。人类不易适应这种生活环境。据目前了解,在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和 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人类居住的高度极限可以到 4500 米。在此高度之上, 人类不能长久居住。人类的垂直分布与高度的关系,也因所处的纬度不同有 所差异。一般来说,在中纬度区或高纬度区,高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少。如 中纬度的英国波克斯顿只有海拔 300 米,它已是全英国高度最大的城市了。 可是在低纬度地区,海拔高反而变成人类居住的有利条件了,因为气候可得 以调剂。举例来说,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首都是全国的农业中心,它的高度竟 在 2400 米以上。在拉丁美洲的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多聚居在高原、山区而 不是平原区。很多重要城市甚至首都,都位于高度甚大的高原区。如玻利维 亚首都拉巴斯位于 3660 米的高地,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位于 2850 米的高度,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为 2650 米,墨西哥城为 2360 米。中国西南的昆明与墨 西哥城,都位于低纬度区(大约 21°左右)内的高原上。在那里冬季因为纬 度低不会太冷,在夏季因为地势高不会太热。因而成为四季如春、最适人居 住的“春城”了。 4.人口分布现状 以上所述是人类在地面上分布的普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其分布是极不 平均的。有人估计过,假使把全世界的人口都集中起来,其所占面积不会超 过 500 平方公里。可是目前全球人口的分布是东一丛西一块,零零乱乱极不 规则。2/3 的人口聚居在地球 l/7 的地面上,而且 9/10 居住在北半球。这种 分布状况,有如把油泼在台布上,着油处成点成块集合在一起,其外便是空 白一片。目前世界人口分布便是如此,除四大密集区外,其余便是人稀地带 及空白区了。 四大密集区:亚洲有两个■区。一个是亚洲的东部,包括中国、日本和 朝鲜。该区■人口约■一个是亚洲南部,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 共有人口约 8.3 亿。另外两个人口密集区,一个是西欧,一个是北美。西欧 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大约有 4 亿多人口。北美区主要指美国 的东北部和加拿大的东南部。在这一角落里聚居了 1 亿人口。 人稀地带:北纬 62°以北的寒带,可说是无人地带。东起西伯利亚北部, 经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冰岛、加拿大北部以至阿拉斯加,在如此绵长的地带, 居民只不过数十万。在北温带辽阔的沙漠和草原上,人迹罕见。至于在南温 带,则因陆地狭窄,居民总数亦不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地面甚广,但人 口分布极不均匀。一方面有东南亚的密集区,另一方面在热带沙漠和赤道雨 林带,却是广大的空白区。 5.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人口在地面上的分布,受到相当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是自 然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历史演化的影响为最大。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 (1)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地面求生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尤其是气候,其 影响更为显著。空气稀薄的高山,终年冰雪的极区,干热的热带沙漠和林木 浓郁、蚊蚁孳生的赤道雨林,都是自然条件过度恶劣,实在不适宜人类居住 的地区。即使能勉强生存,也不易繁衍。但是自然环境也并不是绝对的控制 因素。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Huntington)等人声称“气候是人类文化的原 动力,人口移动的主因,能源的主宰以及区别国家特性的重要因素”,就过 分地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学上把这批人称为环境论者,他们把一切 地面人文景观的解释都归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然而也必须承认自然因素在 人口分布上的重大影响。地面上有许多地区,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使人类 不适居住。太冷则不能生长谷物,人类无以为食。即使象爱斯基摩人靠水生 动物为食,也仅能维持极少数人的生存,人口亦得不到繁衍和发展。太热对 人类生存并不怎么可怕,可是又受到雨量的限制。土地由于雨量太少就会变 成“不毛之地”。全世界沙漠地区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 1/5,但居住在沙漠 地区的人口只是全世界人口的 1/25。有的地区太湿,太湿则使蚊蚁繁生而威 胁人类居住。如南美洲的白蚁、非洲的黑蚁,迫使大量村庄迁往他处。从地 貌上讲,地面太高,则空气稀薄;地面太陡,则不易耕种。这些都影响人类 聚居。土壤的种类,对人类居住更有影响。象冲积土壤,在东南亚地区江河 的下游河谷及埃及尼罗河下游,都聚居了众多的农民。中亚草原、美国草原 及中国东北地区发育的黑土,印尼的火山喷发而成的土壤,有益于人类居住。 森林区的棕壤适于某些作物生长,亦可引集居民。可是反过来说,有些种类 的土壤,如过滤性土壤、灰壤,经过改良也可引集农民。在加拿大,粘土地 带和灰壤区,人口密度是明显不同的。同样,热带赤道区的红壤只能生长灌 木丛,因此也人口稀少。此外土壤的肥力与冲蚀情况对人口的分布同样有影 响,如新西兰有 1/4 的土地受到土壤侵蚀,自然会影响该地人口的分布。 人口的分布也与生物界有关联。森林、草原、水草地,有助于人类的聚 集。反之,苔原、沙漠和灌木阻碍人类的聚集。大草原给印第安人和小麦耕 种者提供不同的地源,亚马逊河的赤道雨林与马来西亚居住着不同的居民, 有的靠食物采集为生,有的靠农业耕种或橡胶栽培采集为生。地中海沿岸沼 泽地,从前曾是疟疫盛行的荒地,经改造现已有人聚居。动物类象大草原的 舌蝇(采采蝇)、沙漠区的蝗虫、澳大利亚的野兔、赤道沼泽地的蚊虫,都 阻碍了人口的聚居。 人类选择居住地是十分苛求的。既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不能太湿, 又不能太干;不能太高也不宜太陡;土壤不能太贫瘠,侵蚀也不能太严重; 且居住地又不能太偏僻。可是恰好地球陆地上,到处都有这个“太”字,而 没有“太”字的地区实在很少。它们限制、影响了人类的居住,造成现在这 种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状况。 (2)经济活动的影响 前已述及,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人类的经济活动 也会影响人口分布。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它的气温、雨量、土壤、植物和 南洋群岛大致相同,可是前者如同荒漠,罕有人迹;而后者则人烟稠密,成 为人口密集区。同样位于中纬温带区的中国长江流域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 域,两者的气候、地貌、土壤、植物没有什么不同。可是长江流域人口密集, 每平方公里 500 人,而密西西比河流域人口较稀,每平方公里只有 50 人。又 如印度的恒河流域和新几内亚自然环境十分相似,可是前者每平方公里达 450 人,而后者还不到 25 人。这些例子说明,在相近或相同的自然环境下, 由于经济活动的影响而导致人口分布的差异。 在亚洲,人口的聚集区大都在大河的下游。如中国的北京、天津位于永 定河、海河的下游冲积地上,上海、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广州、深圳位于珠 江下游。河内在红河下游,曼谷在湄公河下游,仰光在依洛瓦底河下游,加 尔各答在恒河下游,卡拉奇在印度河下游。在这类东南亚季风区地域内,夏 季气温高而湿润,又有肥沃的冲积土壤,最适于农作物生长,尤其是稻米。 而且亚洲人口有 80%以农为主。因而上述这些地区自然成为人口密集区,以 至成为农业重镇、经济中心,甚至是国都的所在地了。 再来看看欧洲的情况。欧洲人口的分布,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支配,一 种是矿产所在地,特别是煤矿;另一种是交通路线,尤其是铁路。因为欧洲 人大都从事工商业,矿产所在地如大煤矿、大铁矿及交通要道,如铁路沿线、 莱茵河两岸都成为人口的密集区或通都大邑了。 (3)历史演化的影响 历史演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由于历史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后果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事件,另一个是人 类科学技术水平、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对前者,这是很明显的。某地目前 人口的分布必然与该地过去人口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而它将来人口发展的趋 势多取决于目前人口分布状况。如伊拉克人口稀少,正是它过去受到外来侵 略的结果。同样都是白人,欧洲的人口密度就比北美洲高,北美洲又比南非 洲高,南非洲又比澳洲高,这就是因为各地区历史发展有长短不同的关系。 再如西部非洲是昔日黑奴交易的场所,数百万的黑奴被运走。至今仍是人口 稀少之区。北非阿尔及利亚东部山区,曾是平原居民在遭受外来游牧民族侵 扰时的避难所,至今山中的人口密度还比山下平原的为大。美国东北隅各州, 曾为欧洲各国移民的“桥头镇”,现在便成为北美的人口密集区。 对人口分布具有更普遍、更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人类科学技术水平、改造 自然环境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利用空间的智慧和力量。智慧低、力 量弱,虽拥有广大而肥沃的土地,人口也不易繁盛密集。反之,地面虽窄, 土地虽瘠,若能改良土壤,选种施肥,勤于灌溉,即可养育更多的人口。这 仅就农业技术而言。至于地下资源的开发、工商业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事业 的开拓,更能在人口分布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如英国的粮产,只能供应其 5300 万人口 4 个月所需,西德鲁尔区 7000 平方公里范围内 700 万居民的口粮中 至少 3/4 是从外地输入的。但由于工商业及运输业的发展,上述地区早已成 为轴轳千里,都市连连的人口密集之区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面上人口的分布,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要了解其 分布疏密的原因,不但要分析该地地貌的特点、气候特征、土壤肥瘠情况及 动植物类型等自然条件,也要分析其经济、社会状况,研讨其发展历史过程 等。人口分布是人文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而有意 义的题目。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人口的分布
  • 上一篇:人口消长-人口的动态
  • 下一篇:人口消长-人口地理和人类的增加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