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万蜡像馆是来巴黎参观的游客不应错过的地方。它坐落在市中心地 区蒙马特大街,周围电影院、剧院林立,是一个繁荣热闹、交通方便的地段。 蜡像馆是这条街的门牌 10 号,馆的门面不大,只有一个约有 4~5 米宽的大 门。走进去先穿过一段走廊,到了入口处买票,然后即可进入展览厅。展览 大厅入口有一衣着整齐的人,正彬彬有礼地站在那里欢迎参观者,如果不细 看还很难发现这就是你遇到的第一个蜡人。 蜡像馆计有三层,展出面积 4000 平方米,有各种人物的蜡像 400 多个。 走进一层的大厅,当代法国的与世界的名人便纷纷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有 自戴高乐之后的法国历届总统,有著名的政治家、艺术家、电影明星、电视 明星,有著名的运动员、球星。你看,那不是密特朗总统吗!这不是最受欢 迎的文化部长雅克·朗吗!啊,那是著名电影演员伊夫·蒙唐、电视节目主 持人奥克兰、足球运动员普拉帝尼。在世界各国著名人士中,我们一眼就看 到了毛泽东、邓小平。尽管他们的衣着有些奇特,但是面目神态是符合实际 的。美国总统布什和德国总理科尔也赫然在目。据法国朋友告,蜡像馆中陈 列的人物也在不断更新,有些从现实中消失的人物在这里也会被新出现的人 所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蜡像馆也是现实政治的睛雨表。 应当承认,蜡像馆的人物都塑造得十分真切,酷似活人。有的人与自己 的蜡像站到一起照相,在相片上你还真的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有一 次我们与朋友来参观,有些累了,看到大厅中一个长凳上只坐着一位老人, 手里拿着报纸,昏然入睡。我们便也在一旁坐下,稍事休息。过了许久,才 惊奇地发现原来他竟也是一个蜡人。据说,他手中的报纸曾换过许多次,只 因报社老板都不赞成在这种场合用他们的报,怕被说成内容枯燥而起了催眠 作用。后来换成《法国政府公报》,才为大家接受。 蜡像馆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地下室。这里展出 58 个场景,反映法国历史的 一些重要事件,有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王宫举行游园会的场面;有年轻的 路易十七被监禁在圣殿中,还有两只老鼠伴随着他;有莫里哀躺在灵床上; 有十分壮观的查理七世加冕典礼的场面,特别是精心设计的布景给观众留下 很深的印象。18 世纪大革命时期,著名革命家马拉被暗杀的场面也真实地再 现了历史。人物的身份、动作、表情都很真切,马拉躺卧的浴缸及木拖鞋都 是当年的实物。 最盛大的场面还是拿破仑与他的妻子约瑟芬在他们巴黎郊区的住所马尔 梅松举办晚会的情景。这是拿破仑专为约瑟芬修建的一座豪华的城堡。据说, 约瑟芬长得并不漂亮,而且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比拿破仑还大 6 岁,但因 她十分敬佩拿破仑,而赢得拿破仑的喜爱,他们相识后 3 个月就结了婚。拿 破仑称帝后,不少大政方针得力于约瑟芬。在眼前这场晚会中共展示 48 个人 物,个个栩栩如生。为了制作这个场景并使其符合历史的实际,一些法国历 史专家亲自参与设计。蜡人的服饰也是严格按着原样缝制的,有的还以优质 丝绸为面料,价格十分昂贵。此外,这里的家具、乐器、装饰品甚至咖啡器 皿、镀金银匙等都还是拿破仑时代的原物,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 这个盛大的历史场景外面由特制的玻璃罩保护着,在整个蜡像馆中,属于保 护措施最严格的展室。 这一层的其他展室也都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人物形态逼真,周 围景物安排得合情合理。每个展室都编了号,观众可在入口处买一本说明书, 然后根据号码查出故事的内容。蜡像馆的人员在制作每个场景前都查阅许多 史料,还走访专家或知情者,做到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或每件道具的设计安 排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有据可查,而不是随意编造。这里的工作人员中许多 人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这项事业。 蜡像的制作自然是个复杂的过程。据介绍,首先要用胶泥做出头部模型, 再按模型制作石膏模子,然后用熔化了的液态蜡浇铸。一般说,浇铸一个头 像需用 2.5~3 公斤的蜂蜡。浇铸好的蜡像还要加工、修饰和化装。装头发是 一项费时费力的事,要一根根粘上去,而一个人头常常要用 200 克头发,这 该是多大的工程!除头部外,手与脚也大多要用蜡制,身体其余部分则用纸 浆制成。蜡像的服装大多是临时制做的,但也有许多例外。如摩洛哥国王哈 桑二世及其随从人员的服装就是派人到摩洛哥买来的,女电视明星克里斯 蒂·奥克兰的服装则是由她的专用裁缝制做的。由于假牙的价格比较高,有 些蜡像的表情只好不带笑容,避免露出牙齿,以减少成本。蜡像的眼睛是由 特制的各色玻璃球制成,眼睫毛用的是松鼠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老化,蜡像也是如此,而且蜡像老化得似乎更快 些。这样就要不断更新。就拿戴高乐将军的蜡像来说,已经在这里陈列了 30 年,先后更换了八九次。我们问过蜡像馆的工作人员制作一个蜡像要花多少 钱?他回答说,一个蜡像连同衣着与装饰大概总得 5 万法郎。 巴黎最早的蜡像馆诞生于 1761 年,那是由一位瑞士的解剖学教授创建 的。后来,这座蜡像馆迁移到外地。1882 年法国画家阿尔弗莱德·格雷万在 巴黎重建蜡像馆,这便是巴黎蜡像馆的前身。之后,其规模不断扩大,内容 也不断充实,经过多年的发展才达到今天的规模。1983 年格雷万蜡像馆又在 巴黎市的阿尔地区新建了一个分馆,面积 1000 平方米,展出 20 个场景,内 容有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及 1900 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等。每个场景有电子声 带配合,参观者可以听到马路上的嘈杂声、小贩的叫卖声,产生身临其境的 感觉。依靠电脑控制,声音还能与动作配合起来。当听到雨果说话时,观众 就可看到他的嘴唇也在动。 这座蜡像馆建成后,也发生过不少稀奇古怪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一个意大利人在陈列的墨索里尼像前自杀,还把孩子“托付”给这个蜡制的 墨索里尼。1983 年,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的蜡像突然间被人偷走。 当然,不久又被找回。还有,几个月前逝世的法国著名歌唱家、电影明星伊 夫·蒙唐,生前蜡像馆要为他铸像。这本是扬名四海的大好时机,人们都求 之不得,但他本人却坚决不同意。双方相持几个月,最后伊夫·蒙唐还是让 了步,他的像终于出现在蜡像馆。 格雷万蜡像馆中还有一个容纳 300 多人的剧场和一个圆形的幻影厅。剧 场中每天循环上演几场魔术、杂技等小节目供观众欣赏。幻影厅四周均是玻 璃镜,演出时靠各种灯光、布景及玻璃镜的反射制造出许多奇妙的幻影,使 人一会儿好像置身于大森林中,一会儿又进入富丽堂皇的宫殿。这些活动进 一步增加蜡像馆对观众的吸引力。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