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情况,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因为不能掌握位置的潜在涵义,往往导 致学生精力分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涵义,就如戏剧演员在台上的步法,每一步都有讲 究。如: 讲台中央: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潜在势能,只用于一节课开始、总结 和强调部分。 黑板前一线:结合板书进行讲解。 讲桌左右两侧:询问、与学生交流较前两处进一步接近学生。台下:讨 论、辅导,和学生融为一体。 要灵活地运用这些位置,必须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地理教学内容本身需要总结、强调、讲解、板书、讨论、辅导、实验等,这 都需要选择不同位置及不同的变换位置的方式。如当内容变换时,最好辅之 以位置的变换(可由讲台左侧走至讲台右侧),以期引起学生思维的变化。 而当需要对诸多项内容进行总结时,可迅速走至讲桌后的中心位置,以加强 “总结”和“强调”的力度。
(2)与学生心理状态相结合
根据心理学的感知活动律,当学生精力出现分散时,在变换教学方法的 同时,可加强位置的变换,甚至走到台下,走到精神懈怠的部分区域,以唤 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气氛。但在这之后要注意控制全场气氛,使之“活而 不乱”,所以,又要适时地走向讲台,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有效地利用涨力效应
凡看过《列宁在十月》这部影片,都不会忘记列宁在主席台上身体前倾, 大手一挥那样一个颇具魅力的动作。地理教师也要注意在位置的变换中唤起师生 之间、台上台下的一种涨力。如,当向学生提问时,可从讲桌后的中间位置 走向讲桌两侧的讲台前沿,身体微向前倾,可以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涨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感到有一种促使自己回答的期待力量,从而引 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又如,在台下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最佳的位置则在 教室中线距讲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既有效地活跃了气氛,又有效地使 自己辐射全体学生,不失主导地位。
当然,运用位置语还需要结合地理教师自身的个性与风格,不可套用。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开始可有意识地设计好自 己的位置变换过程。而经过逐渐的运用,就以潜称默化地形成自己的一套位 置语言。这时,学生也能迅速地接受、理解教师的位置语言,从而在一种场 效应中,达到师生之间最完美的交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