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集体主义关系,我们应该研究教师人际关系 的发展过程。通常,教师人际关系要达到良好水平必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这就是:组织凝聚阶段、责任依从阶段与和谐统一阶段。 在组织凝聚阶段,选择性人际关系往往占主导地位。在正式组织中,管 理者应当努力引导人际关系由松散状态向凝聚整合的方向发展。此时,必须 提出个人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要求。用共同的目标统一大家 的行动。这一阶段,虽然教师的正式组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教师个性 的发展,但这是形成教师集体的必经阶段。 在责任依从阶段,教师的人际关系逐步发展成公务性关系。此时,管理 者应着眼于使每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占居应有的地位。为他们才能的施展创 造初步的条件,并引导他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把各负其责和相互负责结合 起来,这一阶段的人际关系,是建成教师集体的主要标志。 当教师的人际关系要进一步发展时,它就进入了和谐统一阶段,此时管 理者在组织公务性交往时,应引导教师集体主动考虑满足教师选择性交往的 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并从个性发展中吸取力量, 从而使真正的集体主义关系占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教师集体就达到了良 好集体水平。 应当指出,教师人际关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过 程。其基本矛盾则是教师正式组织已有的人际关系水平与每个教师实际据有 的地位和由此产生的自我感受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现实中的表现又 是多种多样的。 附:教师人际关系矛盾的现实原因 (1)“左”的影响造成的社会知觉偏差 “左”的路线和历史上传统的对知识分子的压抑与轻视,使小部人教师 至今仍谨小慎微、心有余悸;有些教师在新条件下产生“逆反心理”,走向 另一个极端,变得偏激、固执、无所顾忌,常常不那么“温文尔雅”、“通 情达理”。这些教师社会知觉的偏差,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传统文化心理(包括道德观念)的消极影响形成的社会定势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既有知识较多、认识水平较高的积极方面,又有受 传统文化消极影响较大的消极方面。而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人际关系 复杂化的原因之一。如:“国粹”之一的“中庸之道”,使一些人崇尚不偏 与不变,安于现状,不思变革;在人际交往中,爱面子,重感情,做“好” 人,明哲保身,不讲原则;还有,由此派生出来的“东方式的妒嫉”,等等。 (3)革新潮流冲击下价值观念的波动 在开放、改革的新潮流冲击下,教师中部分人身上也出现了商品化、市 民化、世俗化的趋向,以及随之而来的在观念形态方面的非道德、非权威的 表现。这种趋向和表现自然有冲击旧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给教师人际关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热衷于 个人名利、重利轻义、纪律观念淡薄,等等。 (4)学校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 ①学校管理功能的复杂化。教师对学校的依附性强,生老病死、衣食住 行、夫妻矛盾,邻里纠纷都要依赖学校解决,学校由专司教育的单位变成了 一个样样都管的“微社会”。 ②领导对教师,教师对领导,教师对教师,彼此选择的自由度很低。人 与人主要通过组织渠道靠偶然的排列组合凑在一起,正如包办婚姻难以有真 正的爱情一样,这偶然的排列组合不易形成人际良性组合。 ③人员流动性小,粘滞性大。许多学校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要调出一 个教师往往要四方同意才能成功:本人愿去,本单位领导肯放,接收单位肯 要,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同样,要调进一个教师也十分困难。基于此,有些 人际矛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由于长期“死水一潭”,有些学校还出现了 “近亲繁殖”(同学共事、师生同堂,还有各种亲属关系等)和比例失调(年 龄比例、性别比例、学科比例等等)等不正常现象。 (5)教师个体素质悬殊形成的反差 群体由个体构成,个体的素质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应该说,目前教师 队伍的个体素质总体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分教师的素质是不理 想的,还有少数教师则是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教师的素质,这此同志加入教 师集体,必然会影响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6)管理工作失误的折射 应当指出,就多数教师而言,他们参与人际交往的态度是积极的,或者 说是易于引导的。此时人际关系的矛盾往往是由于管理者没有体察到教师的 高层次需要——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积极的社会地位,并因此而获得良 好的内心体验。如果管理者疏忽了这一点,很多工作只涉及人际关系的表层, 此时产生上述矛盾就不足为怪了。
更多地理内容...